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阅读理解
易优作文网——(文言文阅读理解)《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900字

《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细解:概括段意,两句话两层,一层交待大小,即规模;一层交待为什么“谓之九疑”。
  答案:规模和得名缘由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细解:需要判断这里写出了什么内容,使用了怎样的技巧,以及这个技巧在这里使用的作用。我们要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听之亦无”的如蝉蝇的声音?什么地方可以“时闻声如蝉蝇之类”?“以声衬静”的手法运用,最典型的是王维的“蝉噪林逾静”。
  答案: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细解:跟上文的翻译题解答方法相似,根据语境可知,“听”是“听凭、听任”,这样就可以淘汰B、D,而“隐居者”不可能“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所以答案是:C。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细解:所谓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常式句变式句。此处是:整散结合。有关的知识我们在高中文言课文中也多有涉及。《前赤壁赋》练习2:结合全文,具体说一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谏太宗十思疏》练习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文辞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论据言简意丰。请分别加以整理,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陈情表》练习2: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排比句,谈谈这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今年的试题在与教材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层、自然。
  答案: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

《(文言文阅读理解)《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添加时间:2024-12-13;更新时间:2025-04-29



    2024-12-13-614295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