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林家翘 ——永远追求第一等题目
还没有来得及将他在生物学上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众,著名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就走了。
众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航天学家为之震动 ——多年以来,林家翘的研究工作影响着多个学科的进展。
他晚年的计划是将应用数学用到生物学上,认为这个领域“充满了机会”。在他创办的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蛋白质结构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晚年的林家翘深居简出,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应用数学中心的师生倒是常常可以见到他。在他卧床不起之前,他坚持出席该中心每周的讨论班,不论刮风下雨。人们常常看到他的轮椅准时出现在走廊里。他听完别人的讲座会参加讨论,持续时间通常有两三个小时。
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副研究员洪柳在讨论班上作的一次主题报告,曾让林家翘很不满意。洪柳搜集了一些材料,对一个问题做了综述。林先生听完后“非常生气”,对他说,你讲的我都听过了,没有任何新意,“下次要还讲这些,我就不来了,除非你讲一些新的研究”。
洪柳说,他非常严谨,希望多听一些新的、前沿的东西,认为年轻学生不应该做一些大的综述,而是应该去做一些创新的东西。
对生物学发生兴趣后,林家翘读了很多生物学著作。他读过的书里做满了标记,还贴了很多便签,记有他读书时的思考。
94岁那年,林家翘为清华大学学生开讲座时提出,做科研始终要“赶时髦” ——关注那些热点的前沿问题。
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雍稳安告诉记者,回国这么多年,林家翘把国家发的生活费全部捐了出来。2007年,他还把一笔大概有400万元人民币的款项捐给了数学中心,那是他卖掉了在美国的全部股票。
“对他来说,没有金钱的概念。他根本就不想这些。”雍稳安说。有一次,雍稳安同林家翘谈话时发现,这位天才级的科学家,居然把自己捐钱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曾回忆指出,1933~1934年,一年级新生林家翘选修萨本栋教授的普通物理课,季终考试时,萨本栋和同仁研究某试题所有可能答法,看林家翘能否选最简洁漂亮的答案,结果林家翘的答案出乎所有教授的意料,“比预想的答案都要高明!”
1965年,林家翘应邀到何炳棣所在的芝加哥大学访问,两人见面后,林家翘说:“咱们又有几年没见啦,要紧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做第二等的题目。”林家翘的话代表了 “清华精神”。
林家翘生病住院,医生指出他脑袋里有淤血,必须完全休息。林家翘说,“我一天不做研究都不行”。清华的同事不得不在病床边陪他谈工作进展,才会让他稍微安心。
在生命最后几天里,林先生的大脑依然保持思考。在病床上,林家翘关心的不只是清华大学,还包括时事。他让别人为自己读报。在生病之前,他关注的媒体议题是“中国崛起”,为祖国的进步而振奋。他不但读报,还会在报纸上做标注,把自己的看法做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