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阅读理解
易优作文网——(文言文阅读理解)《谏论  苏洵》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理解)《谏论 苏洵》阅读答案及翻译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200字

《谏论 苏洵》阅读答案及翻译

  谏论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 ②谠言:dǎnɡ 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 劝:勉励
  B.《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是:这样
  C.谁欲以言博死者 博:搏斗
  D.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 诚:果真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其尊,神也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①故立赏以劝之 ②问征夫以前路
  C. ①人君又安得忠义者而任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 ①欲闻谠言而不获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形象地表明了刑罚、赏赐对臣下进谏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B.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所有的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

《(文言文阅读理解)《谏论 苏洵》阅读答案及翻译》添加时间:2024-12-13;更新时间:2025-04-29



    2024-12-13-612834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