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舟赋》序
何景明
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
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
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
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
23.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 。(2分)
答案: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
细解:句子、段落的设置意图,通常都是有内容、结构两方面的考虑,这里也不例外。没有“陆走之勤(辛劳)”,自然没必要“谋舟以归”,也就没有机会感悟人生。所以,写写“陆走之勤”的用意就是“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我们解答这类题目也要从这两个方向入手。
24.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 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 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
答案:D
细解:从全文的思路来看,作者是想借事明理,由“进舟之道”到“处世”、“为艺”之道。所以,“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都不是目的。而要想“阐述进舟之道”,必先展现“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那么怎么表现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呢?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了自己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所以答案是“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当然,写“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是“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25.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4分)
答案要点:器良;五官手足不懈怠,专心;察水性、顺水道,做好预备。
细解:原文见第③段。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是划分段内层次,找出不同的句群。所以,句群的知识是高考非常重要的知识。如果学生有识别句群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