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自由的天地
孙瑞珍 李扬杨
1936年春夏之交,大地昏暗、沉寂,一片肃杀景象。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在风雨中寻找北去的雁群。她不徘徊,不困惑,一心向往着红星照耀的地方。
1936年11月1日,丁玲离开西安,奔向红色根据地 ——延安。这一长途奔波,完成了她生命里程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她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归宿。从此,她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在新人中成长。
到延安后,丁玲深入军队,深入前线。她经常随着部队昼夜兼程行军,一天走六七十里。脚打泡了,就学老红军的样子用根线沾点油穿过去,第二天照样走。在红军队伍中,她经常四处串门,和陌生人谈话,十分惬意。
不久,丁玲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用电报发来的欢迎词,词名为《临江仙》。这首热情洋溢的词,赞颂了这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称其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首词记录了丁玲所跨越的时代,说明了人民欢迎她,革 命需要她。
在解放区,丁玲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深沉的思索,坎坷生活的磨练,培育了这位勇敢女性的生活观。“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顿下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为扩大宣传,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立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主任。西战团走到哪里,抗日火种就撒到哪里。他们每到一地,就在那里搭起舞台进行演出。丁玲就是那么单纯地、神圣地、愉快地同一群年轻人,天天行军,搭舞台、开会、讲话、演戏、唱歌、访问、写剧本…… 这是丁玲过去从不曾想也从未做过的事。
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时,她主编了一套《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由西安生活书店出版。丁玲在西战团的团员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人们尊重她,不仅因为她是一位早已在文坛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更因为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勇敢的斗士。
当新闻记者,编《解放日报》副刊,进马列学校,在中央党校学习。这仅是她在延安生活近十年的部分记录。更大量的时间,她生活在群众中,心与战士、农民相交融,她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双脚完全移向了工农大众。这是丁玲一生中很可贵的、很幸福的时代,也是她创作实践的一段黄金时代。丰收的硕果,来自辛勤的耕耘。这期间,她写了《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入伍》等小说。这些作品血淋淋地揭露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表达出人民的抗日要求;细腻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新天地里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丁玲以对工农群众的现实主义描写,代替了她三十年代对于人民大众生活的偏于意念的表达。
丁玲从上海亭子间来到艰苦的革 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