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阅读理解
易优作文网——(说明文阅读理解)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有答案

(说明文阅读理解)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有答案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000字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有答案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2一14题。(10分)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 ——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12.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答: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
  ②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
  ③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合;
  ④“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13.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答: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
  14.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名称由来
  悠久历史
  器形的变化
  ①
  ②
  ①制作材料 ②文化内涵

——(说明文阅读理解)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有答案,来自易优作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作文

《(说明文阅读理解)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有答案》添加时间:2024-12-13;更新时间:2025-05-15



    2024-12-13-609959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