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能未必可贵
冬亥
以公司冠名的摄影比赛吸引了一大批参赛作者,我们特意邀请了一位德高望重、在国内屡获大奖的老摄影家做评委会主席,把我们初选出来的一些作品请他过目。
他的目光停留在附在作品的一张信笺上,良久才抬起头来问我们:“这是他通过初选的理由?”
说实在的,那幅作品并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构图一般,用光也没什么可取之处,但是那封信却写得非常感人。作者是一位残疾人,从小腿就瘸了,他在信里历数了自己为了摄影而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把摄影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决心,让我们几个评委都非常感动:太难能可贵了。
老摄影家轻轻地把那幅作品抽出来:“如果你们是因为这封信才将他入选的话,我持反对意见。”
难堪的沉默。良久,一位评委才咳嗽了一声,说如果我们不给他评奖的话,是不是就打击了一颗追求美,追求上进的心?
平素慈眉善目的老摄影家却表现出反常的严肃:“如果这么轻易就被打击了的话,那他就不应该把摄影作为他的事业来追求!”
我也是为他的作品投赞成票的评委之一,所以也试探着谈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对于一位残疾人来说,能有这样的作品,的确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老摄影家叹口气:“如果你们坚持的话,可能会误导他走上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如果他一直靠博取别人的同情来取得成功的话,那他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至少对于我来说,”老摄影家摇摇头,语气却出奇的严厉,“选择摄影是我最后悔的选择。付出同样的努力,我完全可以在别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难能虽然可敬,但却未必可贵。”
老摄影家弯下身,轻轻卷起自己的裤腿,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条不锈钢的假肢。
(原载《意林》2007年第9期)
【精读提示】
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那些超越客观条件限制而干成、干好事情的人高看一眼,爱说他们“难能可贵”。由于怀着敬重、同情等心情,人们在具体评价“难能者”的时候,往往放大他们遇到的困难,夸大他们做出的成绩, ——因为感情因素的主宰,本应客观、准确的评价往往就失去了客观性、准确性。本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文中主人公老摄影家就与此相反。作为摄影比赛的评委会主席,他公正地坚持评比标准。在对待信上自称为残疾人的选手作品的问题上,他力排众议,不因对方“难能”而人为拔高其作品的水平的评价。他坚称,“难能虽然可敬,但却未必可贵”。他的所作所为,似乎显得缺少同情心,不够人性化。但是,当他卷起裤腿露出假肢来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恍然大悟:一个客观条件极其不利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德高望重、在国内屡获大奖的老摄影家,一定是一个不因“难能”而降低追求目标和工作标准、不因“难能”而想办法博取他人同情以获取成功的人。同时,我们也能理解老摄影家对比赛、对选手(特别是那位自称为残疾人的选手)高度负责的精神。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弱势者,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也是应该的,必要的,但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却不应降格以求。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追求的征途中,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多于他人的困难和限制,都有可能成为难能者。此时此刻,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去求取进步和成功?文中的两位残疾人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