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译坛出现了从美国“众包”移植过来的一种翻译模式,即通过互联网海选译者,再由多人以最短时间合作翻译一本书。
用“众包”模式翻译出版的书,速度快,效率高,有些还实现了与原文版本同时间上市。这种翻译模式,似可称之为“快餐翻译”。一种新事物出现,总会有不同的反响。现在有些人在文化领域也推崇所谓“蜂群智慧”,以多人集约求速度。一年多时间里,以快餐方式速成的翻译书就多达上百种,足见这种理念多么受人青睐。不过质疑的声音也不少。以中文本《乔布斯传》来说,由于翻译匆促,加上对多位译者彼此实行保密的做法,译者之间互相不认识、不交流,以致招来不少对其翻译质量的批评。许多人认为,译者缺乏美国生活体验,不了解时空背景及语境,不懂美国俚语及作者意有所指的幽默。有的说,“看原文感动不已,读中文情趣索然”;也有人说,“就像白开水,毫无文字美感”。不少人对书中乔布斯那封情书的中文翻译尤其不满,认为译得太乏味。
在当今追逐效率和提倡多元的时代,出现一种速成翻译,既有来自网络的志愿参与分译的译者,又有追求快速获取信息、乐于接受快餐文化的消费者,对文化传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自然应当容许这种翻译模式的存在,人们在享用正餐的同时,也需要快餐,以便满足不同的需要。
容许翻译有“快餐”,并不表明在翻译领域应鼓励采用“众包”这种速成翻译模式。相反,由于“快餐翻译”本身的局限性,它只适合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使用,绝不宜无区别地广泛推广。为了确保翻译质量,有必要吁请译界拒绝翻译“快餐化”。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不是一种可以轻易复制的技术,而是需要不断变化出新的学术与艺术,为此当然需要严谨与耐心。人们常说脑力劳动快工难出细活,这话是有道理的。翻译是转换不同文字的智力劳动,要实现它的认知飞跃,需要经历理解、思考、选择、表达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成熟的翻译家,正是不惜精力对译稿反复进行修改,才使自己的翻译思维逻辑得到充分体现,而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时间和过程。这就是许多名著的诞生无不需要好多年才能完成的原因。“辞海译丛”这套书的主要译者 ——著名逻辑学家康宏逵,在该丛书首发式上就坦言,他每翻译一本书,都要用时三至五年。中科院何祚庥院士在会上也强调,对西方科普作品,“翻译速度不能太快,要精心打磨。”可见,推行翻译“快餐”应该有所节制,这恐怕是学界许多人的共识。
尤其在文学翻译领域,更不宜提倡采用“众包”速成法,因为文学翻译是译者针对原作的一种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