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水墨香山
近几年养成一个夜登香山的习惯。一般都在下班之后,有时约上个把朋友,大多时候是自己。到的时候往往暮色渐沉,人迹稀少,逢冬天,下车一抬头就已是满天繁星了。
那山白天很噪,山路上拥满了人,像把北京城里哪条街道斜挂到了半空,晚间却极静,成了全然不同的另外一座山了。
一天里,最喜欢的一段光景就是太阳已落山,天光又没全暗下来的时候。空气变成了清亮的水,身旁的植物变成了各式的水草,飞过的小鸟、昆虫成了各色的鱼儿,飘过眼前的一丛蒲公英成了一群精巧的桃花水母。自己也慢慢舒展开来,像一个被浸开的胖大海,像一片饱满的木耳,像一朵从千年古莲子中绽放出来的荷花,像达利的画里那些软软的、下垂的钟表,上山之前,我可是一个上满了弦、走时精准的时钟啊。
暮色象是谁在这汪水中投下的一颗小墨滴,缓慢的、均匀的扩散开来,身边似有丝丝缕缕的墨迹如飞天一般轻盈的舞动。暗白的天空像一张硕大的宣纸,景物的边缘被浸润得有些朦胧,一个新奇的水墨世界出现了。
这个水墨世界里,只有浓淡与黑白,树虽不察枝叶却得其全形,山虽不辨岩石却得其挺拔,花虽不见绚丽却得其幽芳。没有繁杂的细节可以诱惑得你不见整体,没有华丽的外表可以遮挡你窥见本质。终于体悟到为什么中国文人喜欢用水墨传情达理而不是用纷杂的油彩,为什么喜欢写意而不推崇写实。
水墨画中少不了寺院。香山有几座寺,碧云寺保存完好,香山寺百余年前毁於八国联军,只剩了残垣。完好的碧云寺只去过一次,香山寺残址却百走不厌。
入口的小石桥和水池还保持了原貌,此景叫知乐濠,据传是乾隆赐名,取意《庄子》的《秋水篇》。一个道家的典故和一座佛寺就这样相安无事了三百多年。不知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经历那场著名的诡谲辩论之后,会一起到寺里参一参“我是谁?谁是我”的佛家话头吗。
这座寺保存最完整的是石阶。几百米长,像宽阔的天梯斜挂下来,不难想见当年两侧的庙宇是何等气势。有月的晚上,石阶极美,明暗交错像琴键一般,清风掠过,似有悠扬的乐声响起。走过这座只有石阶的寺院,总能感到一种震撼,这种震撼要比在那些香火旺盛的名山大寺里强烈得多。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峰就是如来应身,松涛就是佛祖讲法,秋虫的低吟就是法器轻敲,满天的星就是觉悟的眼睛。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无屋之寺,无像之佛,无言之法,布出了天地间一个大道场。
那条长长的石阶如今已经成了登山道路的一部分,有时候,寺庙的职责就是给迷茫的生命一条道路,没有了繁华屋舍的香山寺就真的成了一条路。在这幅水墨之中,这条路就是对那座曾经巍峨的古刹的一个“大写意”。
水墨中也有各色的人物。
最初爬山,总想超过别人或不断提高自己登顶的速度。最早的激励来自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壮汉,在我一上一下的时间里,见他一溜小跑轻松往返两次,海拔五百多米的一座山,竟成了他的跑步机。
还遇到过一个背着手慢慢前行的人,几次超过他,喘息之机又被他不经意的超了过去,当我精疲力竭的登上山顶,他正在那里悠闲的看风景。这个看似缓慢的人,却有一种可怕的匀速
_______以下内容隐藏,需要会员权限_______
开通【VIP会员】免费查看,点此—>购买会员(VIP会员可阅读和下载本站所有文章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