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说“百家讲坛“现象
眼下国学的话题越来越引人关注,然而却有明显的两极。一方面高等学府设立了国学院或国学专业,筑起了国学热的新平台;另一方面大众面对年轻孩子的语文能力差深感不安,呼吁加强文化基础的学习。这便给沟通上述两端的媒体以极好机会,《百家讲坛》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百家讲坛》的初衷原本是展示专家之精,可和者甚寡,收视率上不去,百姓也没有完全认同。于是便改弦更张,以专有领域的大众化,让普通观众从一个通俗的语境里获得古代文化知识。此举亦和盼国学兴起的舆论相呼应,推波助澜中造成今天的《百家讲坛》热。在这一现象中,有两点值得思索,一是历史故事化,另一读典私语化。前者以易中天、纪连海为代表,后者以于丹讲《论语》为滥觞。
从刘心武讲《红楼》,到(易优作文网 www.euzw.nEt 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作文)易中天品《三国》,再到于丹说《论语》、《庄子》,这些仿佛在骤然之间火爆起来的作家、教授、专家们,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处在褒贬的漩涡之中。褒之者称赞他们讲得好,生动传神,听得过瘾;贬之者指责他们胡言乱语,毫无学术价值可言,因而不屑一闻。设若归纳一下褒贬者的身份,除个别情况外(如红学家周汝昌赞扬刘心武),大致是支持“百家讲坛”开这类讲座的多为普通听众,而“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们则是反对者居多。这种泾渭分明的受众群落划分,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有特点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姑且称之为“百家讲坛现象”。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爱看《百家讲坛》、喜欢那些“学术明星”呢?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分析说,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比较富裕了,但是心灵上的苦恼不但没有减少,似乎还增多了。面对新旧事物的变迁,许多人在工作、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烦恼、迷惘和孤独感。这时,他们需要一个“引领者”来安慰、启发、引导,解决道德困惑。而追求和谐、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好能满足这种精神需求。
《百家讲坛》的成功就在于看到了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现实需求,捕捉到了在物质虽然丰饶充沛而精神却相对贫乏的当下,人们干涸的心田是多么需要雨露的滋润。试想《百家讲坛》的一些讲座,如果不是涉及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对真、善、美等终极价值的追问,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也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10名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在帖子里用词“激越”,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要求“《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_______以下内容隐藏,需要会员权限_______
开通【VIP会员】免费查看,点此—>购买会员(VIP会员可阅读和下载本站所有文章或书籍。)
《华锡有话说(2)》添加时间:2024-12-15;更新时间: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