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21:二元思辨性“文与质”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模考试题
提升作文素养,寻找作文素材,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suyang/>易优作文素养</a>。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学书法,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少儿书法培训</a>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基础范畴,“文”指的是装饰、纹饰,“质”是内容、本质。在施展技艺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质胜文”会粗野,“文胜质”会华而不实,故而,既不能重质轻文,也不能重文轻质,而应该“文质相称”。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但也有例外,在毛笔的制作中,笔杆会取用竹、牙、玉、瓷等不同材料,并加以雕琢、描绘、镶嵌的修饰,但毛笔操持自如、流畅书写的首要功能始终没有让步于费尽心机的巧饰。而紫砂茗壶的制作,则注重融会文人的品茗之道,在形制上缩小,线条上追求自然、雅致,如此砂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上时,才更加符合品茗的意趣。 易优作文网名师改作文(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你对“文”“质”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和在引导考生理性思辨“文”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材料不仅对“文”“质”两个概念做了解释,对于二者的关系,先给出了一般情况的理解,即“文质相称”,随后分别借用毛笔制作和紫砂茗壶制作的理念,对“文”与“质”的关系做了更多元的阐述,启示学生不能一味否定一方,应该结合生活审美、文化认知、社会需求等条件展开分析。
材料要求我们对“文”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材料不仅对“文”“质”两个概念做了解释,对于二者的关系,先给出了一般情况的理解,即“文质相称”,随后分别借用毛笔制作和紫砂茗壶制作的理念,对“文”与“质”的关系做了更多元的阐述。从毛笔的制作可知,有些情况下“质”比“文”重要,再华美的装饰,如果没有“质”做内核,都是没有价值的。从紫砂茗壶制作饰以精美的纹路装饰,使之更符合品茗的意趣可看出,有些情况下,“文”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质”得到更好地发挥。启示学生不能一味否定一方,应该结合生活审美、文化认知、社会需求等条件展开分析。
【参考立意】
①淡妆浓抹总相宜,文质彬彬显风雅
②以质厚重,因文致远
③守质实干兴邦,尚文创造精彩
④守质为基不改初心,巧文以简应时而美
【作文素材】
1.形式内容相辅相成。《论语》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木棚,然后君子。”其意为“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2.形式固然重要,内容才是根本。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误伤。
3.唐诗人宋之问曾求官北门学士,因为他有齿疾而没有如愿,遂作《明河篇》,有"明河可望不可亲"之句。“凡是麻子,他的相貌不好看,都是努力要出人头地的,所以成功的也不少。”——胡适《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4.“有思想的人不需太关注自己的外表,思想本身就能引导世界。”——德总理默克尔
5.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人们看到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我们所见的只是其外在表现。
6.茶圣陆羽著有第一部茶文化著作《茶经》。陆羽却是被父母抛弃的丑陋小孩,朋小就是寺院里面生活,被智积禅师养大,禅师特别希望陆羽也和自己一样诵经念佛,青灯古佛一生,但是陆羽却无心于此,私下逃出。因其相貌丑陋,在别处无法寻到养活自己的出路,只好跟随戏班扮丑取悦观众,不想他竟然渐渐深得其道,练就戏谑搞笑的口才,后来竟然根据民间演出资料心得编纂《谑谈》一书。后来陆羽得遇竟陵太守,爱其才而送他去学习,常与友品茶鉴水,因为热爱茶文化,便有意结交懂茶识茶之友,沉浸其中二十六年,编撰《茶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被奉为茶圣。
7.央视大热节目主持人大赛,董卿老师在点评选手尹颂表现的时候说:“很多人会很偏见地认为文艺类主持人是以颜值取胜的,实力总是会欠缺一点。”一旁的康辉老师补充:“颜值有的时候就是实力。”现场的气氛中有几分调侃,但也有几分由衷的点头称是。颜值就是实力的一部分,影响着最终的结果,这点我们无需否认,很多行业都对外貌有要求,我们无法视而不见图片,就比如正在进行的主持人大赛,主持人个个都是端端正正,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这是约定俗成(共识),这是不约而同,这是不需要硬性规定的硬性规定图片。
8.图书馆,每个城市都有。然而,最近最火的图书馆绝对不是因为它的藏书,恰恰是因为它的“颜值”。位于秦皇岛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是最近最火的图书馆,听听人们对它的描述:这是最孤独的图书馆,独自伫立在空旷的沙滩,每天与大海为伴,来这里没有车道和捷径,需要你自己脚踩沙滩行走数百米,一步一步丈量而至。如果可以成行,我想没有人会拒绝走进这里,即使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座图书馆里到底有什么样的藏书。
【范文展示】
质者文之本,文者质之彰
不夜霓虹,不过浮光掠影;诗意栖居,方为生命真谛。不论是毛笔制作中首要功能始终高于费尽心机的巧饰,抑或是紫砂茗壶制作中缩小形制以求与文人品茗之道相合,均凸显出“质”之重要性。故曰:质者文之本,文者质之彰,文质彬彬,为真君子。
所谓“文”,即外表之装饰;所谓“质”,即内在之本质。是的,盛大之质不可以微末之文相饰,粗陋之质不可与华丽之文相配。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故曰:唯文质彬彬,相得益彰,方为真君子。
质者文之本,犹江河之源头,草木之根系。江河无源则涸,草木无根则枯。文而无质,不过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当今时代,重“文”者众,重“质”者寡,故浮躁之风四起,“涂层现象”不绝。在如今“看脸的时代”,人们过多倾向于外表的华丽,而忘记内涵的重要性。其实,外表只是承载灵魂的空壳,它并不能帮你一生一世。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谢之日,容颜再靓丽,终有老去一天。但修养与文化的沉淀只会伴随岁月流逝而越积越厚。
文者质之彰,如夜空之星光,花朵之颜色。文是质的表现,有何“质”,便称以何“文”,不可错位相配。古往今来,唯文质相称者可为君子。君不见王羲之怀书圣之质,临池学书,于曲水流觞处龙飞凤舞,成《兰亭集序》流百世;君不见阳明先生怀圣贤之质,访遍名山,胸中藏道儒仙佛百家言论,汇而成洋洋心学传千古。文质相称者,知己所从来,亦明何处去。文质相称,纵有浮云遮月,自可守得云开,上九天而揽明月;文质兼具,纵有暗夜无边,自可撕裂黑暗,向长空而迎霞光。
揆诸当下,无数巧言令色者空有华丽之“文”,内里却无载道之“质”。“躺平一族”空许自己以“与世无争”之“文”,内里却是逃避现实之“质”;内卷成风者自诩勤奋刻苦之“文”,内里却是盲从迷惘之“质”,当代之青年,浑不顾“质”之薄厚,更遑论“质”与“文”是否相称,全然乱了章法。唯以质为本,以文为彰,方为文质彬彬之真君子。
质为文之本,方有江河万道东流去,巨浪排空,浩浩汤汤;文为质之彰,方有暮色晨曦一身集,阴阳轮转,生生不息。吾侪正应以质为本,以文为彰,拂去明珠之积尘,成文质彬彬之真君子,自带光芒!
厚质之道盈于中,巧文之美成于外
覃思古典美学,汲取先贤智慧。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一句仍幽幽回荡,在我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诚然,文质相称是自然法则中最和谐理想的状态;文质兼美是中华之美的核心思想。故曰:我们须厚质之道盈于中,巧文之美成其外。
厚质之道盈于中,洞悉本质,朴实致远。“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的路,却忘记为何出发。”是的,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著名作家毕淑敏女士曾以《素面朝天》一文,阐述其不化妆的原因。不化妆并不因盲目自信,并非对自己容貌完全满意,而是深知以真实的自己亦能一展风采,亦是光彩夺目,又何必把真实的自己掩盖在厚重的脂粉下呢?是的,我们唯有厚质之道盈于中,方能眼明心亮砥砺行。
巧文之美成其外,采撷繁花,雕镂升华。“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的香草美人之说启迪我们,夯实了厚质的基础后,我们方能追逐神思玄妙的巧文之美。大国网红李子柒,她在还原农家本真生活时,选取青砖白瓦,竹林山涧为题材,精心裁剪画面,让我们领略绝美的田园画卷,被国外网友称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巧文是升华,是匠心独运,是少女的那副珍珠耳环,是不动声色中难以言喻的那抹大美……
质胜文则粗野鄙陋,文胜质则华而不实。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其实,毛笔制作在着重流畅书写的功能时,亦会取用竹、牙、玉、瓷等不同材料做笔杆,并加以雕琢、描绘、镶嵌;紫砂茗壶追求线条自然雅致,点缀在精舍几案上养人眼目,也不妨碍它蓄满“农夫山泉”,随时让我们一品茶香——于是我们明白,文与质不偏不倚,相辅相成才能使其大放光彩。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我们须慎思本质,躬行万事。厚质之道盈于中;我们当蓬勃生命,精雕细琢,巧文之美成其外。如此,我们方能一睹梦想尽头的星辰大海!
质者文之本,文者质之彰
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于涵博
不夜霓虹,不过浮光掠影;诗意栖居,方为生命真谛。不论是毛笔制作中首要功能始终高于费尽心机的巧饰,抑或是紫砂茗壶制作中缩小形制以求与文人品茗之道相合,均凸显出“质”之重要性。故曰:质者文之本,文者质之彰,文质彬彬,为真君子。
所谓“文”,即外表之装饰;所谓“质”,即内在之本质。是的,盛大之质不可以微末之文相饰,粗陋之质不可与华丽之文相配。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故曰:唯文质彬彬,相得益彰,方为真君子。
质者文之本,犹江河之源头,草木之根系。江河无源则涸,草木无根则枯。文而无质,不过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当今时代,重“文”者众,重“质”者寡,故浮躁之风四起,“涂层现象”不绝。在如今“看脸的时代”,人们过多倾向于外表的华丽,而忘记内涵的重要性。其实,外表只是承载灵魂的空壳,它并不能帮你一生一世。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谢之日,容颜再靓丽,终有老去一天。但修养与文化的沉淀只会伴随岁月流逝而越积越厚。
文者质之彰,如夜空之星光,花朵之颜色。文是质的表现,有何“质”,便称以何“文”,不可错位相配。古往今来,唯文质相称者可为君子。君不见王羲之怀书圣之质,临池学书,于曲水流觞处龙飞凤舞,成《兰亭集序》流百世;君不见阳明先生怀圣贤之质,访遍名山,胸中藏道儒仙佛百家言论,汇而成洋洋心学传千古。文质相称者,知己所从来,亦明何处去。文质相称,纵有浮云遮月,自可守得云开,上九天而揽明月;文质兼具,纵有暗夜无边,自可撕裂黑暗,向长空而迎霞光。
揆诸当下,无数巧言令色者空有华丽之“文”,内里却无载道之“质”。“躺平一族”空许自己以“与世无争”之“文”,内里却是逃避现实之“质”;内卷成风者自诩勤奋刻苦之“文”,内里却是盲从迷惘之“质”,当代之青年,浑不顾“质”之薄厚,更遑论“质”与“文”是否相称,全然乱了章法。唯以质为本,以文为彰,方为文质彬彬之真君子。
质为文之本,方有江河万道东流去,巨浪排空,浩浩汤汤;文为质之彰,方有暮色晨曦一身集,阴阳轮转,生生不息。吾侪正应以质为本,以文为彰,拂去明珠之积尘,成文质彬彬之真君子,自带光芒!
文质并重,手握山河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基础范畴,从雕饰毛笔到紫砂做壶,“文质相称”的理念贯穿了美学工艺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这一美学理念仍有着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文质并重,意味着文为外在之饰,质为内在之秀——换言之,文质并重,方能手握山河。
在这个物欲膨胀,虚荣发酵的时代,言语粗鲁,行为粗野的不良行为大行其道。古人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是有多少人还记得圣人之言?又有多少人还在践行此道?因此,重提儒家的“文质彬彬”之道,是当今社会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为外饰,修大德,乘清风,成君子之美。
“文”,不仅要求一个人外貌着装美观大方,还要求其言行举止令人如沐春风。和善的性格,谦逊的态度,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为人处事的润滑剂。反观乔布斯,他年轻时刚愎自负,脾气暴躁。于是,他“成功”地使三位要职人员在一个月内先后离开苹果公司,包括当初跟他一块初始创业的合伙人沃兹。最后,苹果公司遭到重大损失,他也被董事会赶出了自己的公司,毒舌教父的苦果只能自己咽——人生教训深刻才带来他后来的改变。是的,为人处世,如果离开了“文”的修饰,即便你有一身才华,也难以为环境所容,最后成为被人抛弃的“垃圾”。
质为内秀,筑才华,揽明月,成君子之行。
正如巴尔扎克所言,“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是的,如果一个人空有“文”饰,却是樗栎庸才,那么他只能在原地踏步,空空望着彼岸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质”,代表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闯荡江湖的屠龙宝刀。在这个现实很残酷,内卷很严重的时代,要想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做出一番成绩,必须具备足够的“质”,怀有足够的才。我们看到,无论是为人谦和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还是温文尔雅的“世界影神”李安,是“文”的修饰拓宽了他们人生的广度,更是“质”的丰盈提高了他们个人发展的高度。
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一代更需要做到文质并重,文质兼美。是的,“文”与“质”相生相伴,能使青年一代成为美的集合体和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即使世界光怪陆离,纷繁变化,我们都要给岁月以文明,给文明以未来。
文质并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当谨记圣人之言,文质彬彬,成为谦谦君子,然后踏星辰而去,携日月而归,笑对天下,手握山河!
君子质而已矣
棘成子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的确,只要有了“质”,就能成为君子。至于“文”,真的是不必太过于讲究。
首先,“文”往往具有欺骗性。“文”不但不能如实地反映“质”,反而走向“质”的反面。人性的复杂,就常常表现在“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上。王莽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几乎就是伪装的一生,他把自己装扮成谦谦君子,具有无比的谦逊的美德,博得“孝”的美名,赢得了天下几乎所有人的交口称赞。可是,当他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新”朝之后,他就立即显露出丑恶与暴戾的真面目。可见,他的“文”是多么地具有欺骗性,他的伪装便是巨大的阴谋。所以,我们才会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因此,“质”才是最重要的。倘若舍弃了“质”的修养,而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文”,到头来总会露出“狐狸的尾巴”。
俗话说,金子总会闪光。只要你拥有金子般的心,即便你蒙受人世间最难以启齿的污垢,你仍然能够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芒。
而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机灵的人,实际上却常常缺乏“大智”。在逃避责任,推卸职责,捞取好处,排斥异己,打击报复,借刀杀人,坑蒙拐骗,算计别人,奴役别人等等方面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聪明,这些人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你真的认为这些人很聪明,很有智慧,羡慕他们,崇拜他们,决心以他们为榜样,除非你与之同类,否则就真的大错特错,因为这些人常常缺乏大是大非的判断,缺乏长远的目光,缺乏为未来谋划的智慧。他们只懂得捞取眼前的芝麻,却不知道已经丢掉了西瓜。他们不懂得“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他们更没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万物皆空”的精神境界。
人类如此,自然界也是如此。“文”与“质”常常表现出相反的形态。许多色彩新鲜艳丽迷人的蘑菇,却含有剧毒。原始丛林,表面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实际上却弱肉强食,杀机四伏,险象环生。江河湖海上的冰,很刚强,很结实,能行车走马,实际上却也很脆弱,一旦温度上升,就立即融化。野草,表面上柔弱无比,没有风骨,经不起践踏,也经不起霜雪,但是却表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任何一个泥土裸露的地方,最先长出来的往往就是野草,甚至在水泥地的缝隙里也能长出来。水,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刚强,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水滴石穿”,能承载远洋巨轮,更能切割整条山脉,形成像长江三峡这样世界闻名的大峡谷。
人也是如此,外在因素的缺憾,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历史地位,更不能削弱他对历史对人民的贡献。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往往并不是“文”的因素,恰恰是因为他不同凡响的“质”。邓小平先生,从“文”的角度看,他实在不出色,其貌不扬,身高也不足1米6。但他确确实实是世纪伟人,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之所以得到世人的敬仰与感念,并多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其根本就在于他的高瞻远瞩,他扭转时代发展轨迹的魄力,他进行改革开放的勇气与决心,他为人们群众谋福利的博大的胸怀。拿破仑也是如此,这位身高只有1米5的矮子,却是历史的巨人,他不仅是闻名世界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更是西方世界法律体系的奠基人,他参与起草、讨论并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一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经典。有了这样的“质”,谁还在乎他是个矮子呢?
“质”是根本。君子质而已矣。德高,才能望重。德不高,则望不重。我们要时刻不忘对“质”的追求,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人生价值的根本保证。
珍视内在,文质彬彬
人们在制作工艺品、修建房屋时,总会将一些材料涂于物体的表层,
这些涂层能起到保护、美化或绝缘等实际作用,但是,这些涂层,也遮蔽了物品的相关重要信息,比如,人们很容易被一件外表精美的雕塑吸引,却很好关注它的材质。
类似的“涂层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也触发了许许多多的哲人深入的思考。“子曰:‘绘事后素。’”孔子明确强调了质地的决定作用,但并没有绝对否定“绘事”的存在价值,孔子的理想境界是“文质彬彬”。成语“买椟还珠”,隐喻的就是“外表”与“内在”错位的尴尬。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等个性张扬,狂放不羁,蔑视礼法,原因何在?因为儒家文化强调的“孝”等价值观仅仅是统治者的“涂层”而已,有名无实。
反观当下,媒体社交、线上线下,四面八方充斥的是“酒好也怕巷子深”,“没有人有义务通过连你自己都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等口号。一件商品,品质、质量不重要,重要的是包装,现在很多商品的包装,只能用“奢华”一次来形容,但真正的“内容”又怎样呢?一个有志于做学问、做科研的人,首先想到要努力去做的是“考证书、发论文”,读书、做实验,反而是次要的。这些“怪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诚然,一定的装饰、修饰、美化,是必须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甚至渴望被他人、社会接受、善待,因此,就会不由自主地努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世人。但是,我们要时刻牢记,“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硬核”,源于内在的学识、修养、气质。一个人如果忽略了内在,只是去追逐外在的“光环”,终究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捡垃圾的流浪汉“沈魏”成了当下的网红,根源于他对内在的珍视和不懈追求。
其实,无论是生活中物品的质地与涂层,人类社会中的外表与内在、名与实、文与质等,二者之间不是矛盾、排他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只是主次、侧重点不同而已,我们要理性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走向极端与偏执,要做到:珍视内在、文质彬彬。因此,与曾经那个为了内在的追求而忽略外在的沈魏相比,现在那个正常生活、内在与外在和谐的沈魏,才是理想中的沈魏!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基础范畴,“文”指的是装饰、纹饰,“质”是内容、本质。在施展技艺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质胜文”会粗野,“文胜质”会华而不实,故而,既不能重质轻文,也不能重文轻质,而应该“文质相称”。
守质尚文行不悖,再谱时代新华章
笔走龙蛇,铁画银钩,费尽心机的巧饰比不上毛笔操持自如的本真;细品香茗,浅饮低酌,雅致砂壶与精舍几案再添品茗一抹意趣。诚然,“质”的返璞归真,“文”的精美别致,都别具一格。但吾以为,二者相称,文质彬彬,方可为新时代再谱新华章。
文与质,作为一对具有普遍美学意义的范畴,孔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为二者阐明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诚如斯言,“质”关乎内容与本质,旨在探求事物的真谛;而“文”则关乎装饰与描绘,重在表现外在的华丽。投诸现实,二者各具其优,又缺一不可。是的,“质”是“文”的必要前提,使其更具现实意义;“文”是“质”的外在表现,使其更具欣赏价值。二者如同左手与右手,双手合十,方为谦谦君子。
守质固本,扎根本真,以此为基,不改初心。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要看清时代本真原貌,努力探求我们想要的本质。我们要守住经典,任凭潮流如何冲刷,也不让其渐行渐远;我们要守住美德,任凭世风如何吹拂,我们自当傲然屹立;我们要守住理想,任凭道路如何蹭蹬,我们自当素履以往。守质,守的是一片心灵的净土,守的是一双看清本质的双眼,守的是那一汪承载初心的清泉。
尚文创造,丰富精彩,以此为帆,高歌猛进。新时代的我们,已经早已对一脸严肃苦哈哈的文风心生厌倦。幸而,我们从“足球诗人”贺炜的解说词里,从尽展才华的董宇辉的直播带货中,知道了平淡的解说词也能如此铿锵有力、感人肺腑,明白了奋力吆喝的叫卖声也能如此文质彬彬、发人深省。是的,优美灵动的语言,让内容变得易于接受,让情感变得易于互通。由此可见,“文”乃是辅佐“质”的不二之选。
文质彬彬,相得益彰,二者兼具,方为王道。凭栏远眺,墨翟“兼爱非攻”之思想,着实看透本质,奈何其语言太过浅白,让统治者难以接纳;汉赋骈文辞藻华丽,文采斐然,奈何其错失文以载道之功效,而流于肤浅的靡靡之音。放眼当下,我们既需要“直言进谏”之士指出社会弊病,道出前行方向;也需要“才华横溢”之人丰富语言的魅力,使其表达更易于为普罗大众广泛接受。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守质为本,莫忘本心;朝夕不负,皓月方长,尚文为辅,平添花容。吾辈之青年,当理清“文”与“质”唇齿相依之关系,创作出“文”与“质”手手相牵之华章,青衿志远,怀瑾握瑜,不负韶华,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