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对联知识
易优作文网——(对联)德阳对联

(对联)德阳对联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900字


  对联之于德阳,如水之于鱼,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德阳孝泉是大孝故里,历史上一门三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其正殿姜孝祠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第一芳名从汉代,无双正气属姜家”。
  这副对联所反映的是,德阳人敬孝重孝的传统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尊重人的正气就是德阳的“德”应该体现的本源意义,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党和国家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德阳崇孝崇德的文化传统可以发挥很大的教育作用。
  德阳文庙号称全国第三大孔庙,其中有一副对联: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这副对联含有“德”和“道”两个非常重要的字。“直心为德”,“大德如阳”,既是对至圣先师的赞颂,又是对德阳人的期盼。做事先做人,为人要讲德。所以,看一个人要把“德”放在前面。至于“道”字,其内涵就太丰富了。“道”有一个走之旁,代表了行动力,里面一个“首”字,代表了思考力,两者一结合又代表了表达力。“道可道,非常道”,“一阴一阳为之道”,道是破解宇宙的密码。这说起来有点“玄”,通俗地说,道就是趋势,道就是规律,掌握了“道”,什么事就好办了,就可以势如破竹,就可以顺里成章了。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所以说“道冠古今”。 德阳东山有个玉皇观,刻了老子的《道德经》,把“道”的真谛全讲了出来。德阳人真是有福气,漫步东山,驻足凝思,要解决的问题,总能悟出一个道道来。德阳人敢为天下先,一些难管的事,难办的事,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跟受到“道”的浸润是分不开的。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w.net

  德阳钟鼓楼曾是老城的记忆。有句顺口溜叫“德阳有座钟鼓楼,半截还在云里头”。如今,钟鼓楼搬到了东边的山上。这钟鼓楼上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钟声亦清亦浊,看世间人如何听取;鼓点有轻有重,问楼上客怎么击法”。
  这副对联把钟鼓楼三字镶嵌在其中,表现出无穷的意味。我最近看到一个解释,说人心不静撞的钟,其声音便是浑浊的。所以,要把钟撞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给德阳人做人干事都是深刻的启示。
  在德阳说对联,讲文化,不得不说到李调元。李调元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德阳)。李调元生活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

《(对联)德阳对联》添加时间:2024-12-11;更新时间:2025-05-08



    2024-12-11-598779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