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对联匾额故事(5):东国人伦
下面这副对联悬挂在孔府二堂伴官厅内,引用的都是历史典故。“先秦古书三代法物,中朝冠冕东国人伦。”
从远古起,经过夏、商、周,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段历史,被史学家称为先秦时期,先者,早也,即先于秦朝的一段历史,因此称为“先秦”。
先秦古书是指秦朝以前的古书。由于古代没有纸张和印刷业,所有的书都是写在竹简或者布帛、石头、龟壳等物上,加上保管条件太差,能够完好地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很少,就以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而论,保存至今的也是寥寥无几。其中要数儒家最幸运,虽几经磨难,甚至遭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洗劫,最后总算将四书、五经等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因此说,这副对联所指的先秦古书主要是针对四书、五经而言了。
过去,人们把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三代,也有人称祖辈、父辈、子辈为三代,还有人称曾祖、祖父、父亲为三代。如果将“三代”一词同“法物”一词联系起来理解,在这副对联中则应取前者之含义。法物是指宗庙内的乐器、车驾、卤簿等。卤簿是古代帝王外出时护拥在他前后的仪仗队。仪仗队为什么称卤簿?这也是有来历的。“卤”字与“橹”字音义皆同,就是大盾牌。古时的大盾牌都是用金属或者皮革做成,所以又称为甲?J。盾牌为兵士所用,兵士的队伍叫部伍,部伍都是登记造册的。帝王外出时,这些队伍按一定的次序护拥其前后,因而称之为卤簿。卤簿起始于秦朝,当时只有皇帝才能用。自汉代以后,王后、嫔妃、太子、王公、大臣都有了卤簿,不过等级、规模各有定制,与皇帝是有很大差别的。
中朝指朝中或者朝廷。汉代从汉武帝刘彻开始,把朝官分为中朝、外朝两种。中朝官又称为内朝官,由皇帝的近臣组成,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外朝官则是包括宰相以下的正规职官。
冠冕是“冠冕堂皇”的省语,表示体面的意思;冠冕还有首位的意思。在封建社会,往往以帽子的颜色、形状、特别是以纱帽翅的形状来区分官职的高低,因此,冠冕也是仕官的代称。
“东国”一词有三种解释,其一是指东都洛阳。因为洛阳在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南)的东方,所以称洛阳为东国。其二是指古时候的齐、鲁、徐夷等国。因为这些地方均位于我国的东方,所以称为东国。其三是单指鲁国。在这副对联中应取后者之意。
“人伦”一词是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由此可见,东国人伦即指鲁国人伦。在这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