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对联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治国之道、应举准备之策;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自己的学术主张,而且地方书院一般还起着教化一方礼仪道德的作用。对联则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一副含义隽永、文字精工的对联,往往是一座书院的画龙点睛之作。徜徉古代的书院,此类佳联可谓是琳琅满目。
书院中的对联多与当地人文环境融为一体。
如湖南澧县澧阳书院有联云:
“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影响;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
此联便是以楚地著名的诗赋大家屈原、宋玉来做文章的。明代贵州著名的“龙岗书院”,后改阳明祠,仍书书院名,到清代又改名为王文成公祠,其中有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题写的对联两副云:
“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卫是全才。”(一)
“ 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 ” (二)
再如清代贵山书院,雍正年间由阳明书院改名而成,光绪六(1880)重修之际,贵州巡抚岑毓英乃撰联云:
“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皆以天下为己任。酬知在居恒造就, 效曩哲勿忘性内之良知。”
这几副对联都是以明代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而大悟良知之道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主题展开的。 广西阳朔寿阳书院有联云:
“科名开自大中,更期继起有人,议谥当如祠部直;山水甲于天下,何幸宦游到此,论文因悟史迁奇。”
其中首联说的便是桂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曹邺的事迹。《唐诗纪事》记载,曹邺,唐桂林人,大中四年进士及第,著有《祠部诗集》。咸通初年,为太常博士,这是一个专管国家祭祀礼仪方面的官职。曹邺当时是以“直”闻名的。而书院用地方上的名人为典故人联,也多含有勉励学子继承先人优秀品德、学识的用义。 书院对联的另一个主题便是宣扬自家的学派源流及办学思想,教导学习方法。如广东著名的广雅书院,开张之日张之洞亲自为书院“无邪堂”撰联云:
“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为师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 同造圣贤。 ”
为“礼堂”题联云: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两副对联可用作广雅书院的“教学大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