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对联知识
易优作文网——(对联故事)孔府对联匾额故事(11):节并松筠

(对联故事)孔府对联匾额故事(11):节并松筠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900字


  孔府对联匾额故事(11):节并松筠
  孔府二堂,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中间堂室与通向大堂的过廊连通。走进二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慈禧太后写的几个巨大“寿”字碑和“松鹤延年”石刻,还有清朝道光皇帝爱新觉罗?F宁和咸丰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的笔迹石刻。举目一望,正堂上方有一块横匾,蓝底黄字,上书“节并松筠”四个大字。
  节,通常指人的气节和节操。古《咏史》诗有“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的名句。翻开古代史,官场中追名逐利的人多得不计其数,无功请赏的大有人在,就是那沽名钓誉的也不乏其人。功成受赏完全合乎情理,无可非议,然而却偏偏有人功成不受赏,甚至耻受赏,可见其动机之纯洁,行为之高尚,所以被诗人称为“高节卓不群”,不是庸人俗辈所能够做到的。
  “并”字与“同”、“齐”字相同,“松”字自然是指青松,“筠”字原意是单指竹子的青皮,后来引申为竹子的别称,在这里就是专指竹子。青松岁寒不凋,竹子则以其宁折勿弯和“未曾出土先有节”的特性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千百年来,松竹一直被人们用来自比和比人。那么,孔府二堂在天空的当中。“定之方中”就是以定星为中心的意思。联想到顺治皇帝的圣旨,让“衍圣公”孔兴燮“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伤教规”,“率祖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使孔兴燮在孔氏家族中正好起了“定之方中”的作用。这方“节并松筠”的匾额比方谁的德行呢?大概应该泛指孔氏世家族里所有的“圣人”。不过,如果理解为专指孔子的德行也是有道理的。孔子作为一个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曾经设教授徒,删述六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当然,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确是个有气节的人。世人都知道孔子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可是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深知这其中根由的人就不一定很多了。
  孔子所处的时代,适逢我国历史上诸侯割据、各霸一方的大动乱时期。齐、鲁两国本是姻亲关系,照理讲完全可以和平友好的相处下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称雄争霸,两国忽而联盟,忽而征战。公元前500年,齐国国君齐景公派使者到鲁国递交国书,约鲁国国君鲁定公到两国交界处夹谷会盟,以期永世友好下去。鲁定公未知真伪,不敢贸然行事,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最后议定的意见是,一定要去,但必须选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担任相礼。君臣们议论来议论去,一致推选当

《(对联故事)孔府对联匾额故事(11):节并松筠》添加时间:2024-12-11;更新时间:2025-04-29



    2024-12-11-59807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