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诗词赏析
易优作文网——(宋词)西河(王埜)

(宋词)西河(王埜)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200字

易优语文评测系统
西河
宋·王埜

天下事。
问天怎忍如此。
陵图谁把献君王,
结愁未已。
少豪气概总成尘,
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
吾老矣。
东游曾吊淮水。
绣春台上一回登,
一回搵泪。
醉归抚剑倚西风,
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
望长淮、犹二千里。
纵有英心谁寄。
近新来、又报胡尘起。
绝域张骞归来未。
注释注释:委婉动人,
清丽如歌,
是词的一种风格,
大江东去,
直抒胸臆,
又是一种风格 。
关键是要文气相通。
这首词是一首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
响彻着南宋偏安一隅时,
爱国志士的豪情。
《西河》词调是三叠,
仄韵。
一开始,
词人便满怀忧愤向天发问:老天爷怎么忍心将天下事折腾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 问天 ”当然不止是问天 ,
而是问代行天意的当权者。
“ 天下事”指当时南宋积贫积弱的统治集团为了苟且偷安,
对金称臣割地,
已经到了“国脉微如缕 ”的悲惨境地。
公元1234 年,
蒙古灭金后,
连年兵扰南宋,
宋室面临覆亡的危险。
献陵图事在当时堪称是一件盛举,
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详见《宋史·礼志》二十六)王埜即事生情,
渴望能有力挽狂澜的志士贤才 ,
能够一举收复中原(以献陵图事代指故土的恢复)。
可是如今国事日渐式微,
中原地区早已失守,
蒙古大军正不断南犯,
威胁着宋朝的安全,
而当权者却苟且偷安,
排斥抗战派,
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
不思振作,
这使他抱恨结愁不能自已 。
更令人痛心的是,
现实中有抱负的志士仁人,
却往往因报国无门,
赍志而没,
只剩下一堆堆荒草野茔,
作者隐约感觉到自己也将会遭到他们一样的厄运,
不觉发出了深切的哀叹。
第二段开头两句 ,
作者感叹自己如今怀抱憾恨,
垂垂老矣,
接着追忆起自己当年巡视江防前线时的情景 。
那时他曾到六朝古都金陵凭吊过秦淮水 。
词中“淮水”指秦淮河,
源出江苏溧水县北,
横贯南京城,
流入长江。
王埜生在国运衰微之世,
东吊秦淮,
感念六朝兴亡更迭的历史教训,
吊古伤今,
悲恨之情油然而生。
词人借酒浇愁,
含恨在风中抚剑醉归,
心潮激浪恰与大江波涛撞击、交汇,
滔滔东逝之水好象特地为他这位壮志未酬的志士砥砺斗志。
第三段写作者如今身处闲职,
远离淮河前线千里之遥,
但仍怀着一颗为国分忧的壮志雄心。
“ 纵有英心谁寄 ”,
这颗英心在现实中无法托付,
只好空自嗟叹,
一吐内心的郁闷与悲愤。
南宋统治集团腐败无能,
蒙古灭金后连年攻宋,
局势日趋艰险,
南宋政权危在旦夕 。
因此词人发出焦灼的呼唤 :“ 绝域张骞归来未?”他急切盼望现实中能出现象西汉张骞那样的名将,
出使西域,
联合各方力量抗击匈奴。
从这痛苦的呼唤声中,
我们仿佛聆听到作者的心声:自己纵有张骞那样的才能,
然而又怎能找到英明的圣主呢?这首词自始至终激荡着爱国志士一腔热血无处诉的悲愤心情。
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形式,
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
一咏三叹,
将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
感情波澜层层推出,
萦回不尽 。
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作者多次运用反诘句式,
因此词文揭响有力,
频频扣击读者心弦。
特别是起首与结尾两处的诘问句,
一起一结责问苍天,
呼唤英雄,
既振聋发聩,
又使词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曲,
耐人细细玩味。


(宋词)西河(王埜)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王埜,西河,宋词,语文培训,语文辅导,阅读培训,作文培训

《(宋词)西河(王埜)》添加时间:2025-05-17;更新时间:2025-08-16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