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赵克明
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李维鼎先生曾列举出五个“不足”五个“太快”: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见《语文学习》1998年2月号《语文素质教育漫谈》)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李先生所指出的这些现象虽然有了一些好转,但是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相当一些教师将权威机构所编的“教参”和“教辅”奉为圭臬,往往生吞活剥地“拿来”“教参”和“教辅”,把教科书中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肢解成零零散散的结论性的条条框框,在教学过程中不待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不待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文本内容,不待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从容地展开研讨,更不待学生围绕文本经过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几个回合的钻探,便匆匆忙忙地将肢解的结论性的东西一股脑儿兜售给学生,或者只是列举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让学生进行演绎式的印证。像时下盛行“主问题导读法”,而某些教师设计的所谓牵一“问”而带全篇的“主问题”其实就是文本研讨的某个结论性的东西,这样把结论先抛给学生,势必限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过程。在这种阅读教学的误导之下,学生学习语文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文本可以少读甚至不读,只是抱着教辅资料摇头晃脑地背记那些所谓的结论,或者只是埋头摆弄那些选择ABCD的训练题。试想想,这种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的空对空的“伪阅读”,这种缺乏积极思维活动的机械搬套,这种缺乏理解与鉴赏的死记硬背,怎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难怪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提出非议。
笔者认为,落实阅读教学,搞活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不管花样如何翻新,都绝对不能违反阅读的基本规律,而应该遵循阅读规律。
大家知道,阅读不像一般的实践活动那样以具体的静态事物为对象,而是以记载着复杂内容的读物为对象,阅读既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其间有多种因素参与。阅读过程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决不可简单化,决不可能通过一次单向传导就能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也绝不是结论性东西的授受关系。
那么,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应当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有关专家已分析归纳出许多,诸如主客体矛盾统一律、目标手段相协律、循序渐进律、读思结合律、读用相促律,等等。这些当然都是阅读教学应该遵循的规律,但是笔者以为很有必要通过探究写作过程来认清一条最切实也是最基本的阅读及其教学的规律。
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其过程十分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作者原先观念层的东西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转化为意念层的东西,最后经过写作行为转化为语言层,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文章文字样式。这就是说作者要把自己的某种思想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必须经过两次复杂而艰辛的转化。那么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呢,自然不可能直接把握作者观念层的东西,也不可能直接领悟作者意念层的东西,而要与作者写作过程来一个“逆向还原”,即从语言层入手,渐入意念层,最后才达到观念层,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正如一位中学生在谈阅读体会时说道:
我仔细地咀嚼着这行行诗句,从字里行间,我看出了作者对黄叶的深情赞颂。是呀,黄叶年轻时,要养育大新绿的春,浓绿的夏,而它一旦感觉“体力不支”,就决不留恋故枝,纷纷飘落,只愿自己的遗灰能催发未来的绿芽。蓦地,我忽然想到这不正是老同志让贤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显然,这位同学先从诗的字面读起,即以“语言层”为起点;继而“从字里行间”“看出了作者对黄叶的深情赞颂”,这样阅读就进入“意念层”了;再深入一步,“蓦地,我忽然想到这不正是老同志让贤精神的真实写照吗?”,这就达到了“意念层”了,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产生了共鸣。事实上,我们每阅读一篇文章都是循着这条路子走下去的。
这样看来,“逆向还原”应当视为一条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规律。依照这一规律,阅读一般要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