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转换,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_文学常识

转换,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阅读


Word格式下载

全文4900字

转换,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_文学常识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转换,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从近些年的试题来看,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类转换:
  
  一是抽象(概括)与具体的转换:
  
  所谓“抽象”,是与“具体”相对而言的,主要表现在某些概念上。要变抽象为具体,就需要根据文章主旨对某些抽象概念进行阐释。
  
  如这样一道题:
  
  下文中的“汉子精神”指的是怎样一种精神?
  
  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为他这壮举的构思,不由得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
  
  就这处江边,项羽“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
  
  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
  
  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维妙维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
  
  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
  
  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
  
  “汉子精神”无疑是抽象的,它是从西楚霸王这一具体人物身上抽绎出来的精神和气概,要具体化,就得依据文本解释。这一具体化的解释集中在倒数第三段中,稍加整理,就是答案。
  
  “汉子精神”是一种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无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
  
  至于“概括”与“具体”的转换,有下面两种变化:
  
  1、由概括到具体
  
  如年全国卷《灯火》第17小题,题目如下: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这一题涉及到抽象(概括)到具体的转换。抽象(概括)为具体的转换方法有两种形式,一是举出实例,一是分析因果。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一句是对全文的概括,这一概括要具体化,就要在此段前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去发现“灯火”在作者心中的意义。
  
  细读后我们会有如下发现: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这一信息处在第二自然段首句,还有倒数第六自然段);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这一信息集中在第六自然段,还有倒数第七自然段);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这一信息,源自我们对倒数第3自然段末句的体悟。
  
  以上便是“灯火”的意义在文中的表现。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依据文本将概括的话语具体化。
  
  如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第19题,题目如下: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

《转换,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10-14;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10-14-344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