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 项振广 郑丽芬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古诗词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单是初中教材中就选了近百首古诗词。但古诗词不是故事类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况且古诗词往往又显得很含蓄,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我认为为学生架设一条通往古诗词王国的桥梁显得尤其重要。
一、注意诗歌审美的层次性。
学生常觉得古诗词难学,主要是由于古诗词的时空跨度太大。要把学生引入“诗门”,这就涉及对诗歌审美的层次性的把握。从“意象”到“意念”,再到“意境”,把握好这三个审美层次,才能初步欣赏一首好诗。
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它是诗歌中情和理的依托。面对一首诗,首先应该让学生找一下这首诗写了哪些事物,然后借助想象把这些事物连成一幅幅画面,再借助意象去追踪诗人的情感或思想轨迹。如欣赏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在第一句中先找到白日和山两个意象,然后发挥想象,组成一幅画面:一轮美丽的太阳,渐渐隐没在山中。第二句也有两个意象,黄河和大海,眼前奔腾的黄河,把诗人的思绪带到了远方,他仿佛看见黄河奔向大海的壮丽景象。从上到下组成了一幅辽阔博大的立体图画。诗人突然产生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奇想,产生了登高远望的冲动,于是自然产生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佳句。从“象”到“景”,从“景”到“意”,“意”和“景”交融,这样就能领悟到诗中的意境。
总之,欣赏一首古诗,我们必须先寻找其单象,组成群象;接着,充分发挥想象,组成画面;再会其意(思想、情感、哲理);进而达到品其意境的目的。如果能在心领神会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反复揣摩体会作品,能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二、在“读”字上下功夫。
要使学生对诗歌的审美由浅层次的意象到高层次的感悟、启迪,除了要注意审美的层次性外,我认为不能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性分析,而应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上。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一定要在“读”字上下功夫。
余映潮老师在教《过故人庄》时对读的演示,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许多启发。他采用了四种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他认为:“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除了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和节奏美外,实际上已经加入了读者对诗歌的个性化的理解,开始了品其味,会其意的过程。他又在译读中采取了“以诗译诗”的方法,并要求在翻译时能押韵,这样不但能理解诗歌的意思,又保留了诗味,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更值得赞赏的是,余老师又引进了一种新方法——说读。他认为: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的基础上增加许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他进行了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媚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山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