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王付旺
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例如,“法天道,顺人心”(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又比如: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