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幡然醒悟。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在。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竹的记忆
作者:程乃珊
已有80年历史的弄堂正值大修,一车车沾满泥浆黄沙的竹竿,被粗暴地卸下扔在地上,谁都无视它们的存在,谁都可以任意践踏它们的躯干。竹枝无语,默默地躺着,还得抵受暴雨骄阳的辱侵!直到有一天,来了几个建筑工人,像变戏法一样,从腰间抽出一根根细细的竹篾,将竹竿一支一支组合起来。刹时,富有英伦风韵的老建筑前,平地而起一片由竹子架构起的几何平面图。那几根曾与污泥黄沙共处的竹竿,顿显万竿风情,为西洋建筑罩上一层很中国的图案,相融相辉,以如此简单的力学原理,组成一组极有现代感的装置艺术。但见那沧桑感极浓郁的黄褐色一片,独对着被密密集集的玻璃幕高楼分割成零零碎碎的天际,呈现出一派很有悲壮色彩的建筑美,有一份沉默的天长地久的执著。竹的坚韧挺拔,对着那簇簇亮晃晃的玻璃幕群,显得那样诚实可信!
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儒家伦理。高科技后工艺产品,可以取代竹制品的功用,但永远取代不了那活在我们记忆中的挺秀颀雅的竹影。
江南多雨,最有利于竹子生长,难怪以江浙人为基本结构的上海人,对竹的依恋,特别多一份郁深婉约的细腻。
上海人对竹的最早记忆,应该是童年座车。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老上海人家中,仍可见到那种竹制童车,那圆圆的像个大竹筒组成的童车,虽然没有用皮革和克罗米构成的工业产品轻捷,却恰似刚刚学步的孩子,笨拙得可爱。那用细竹篾编成的小台面、小座位,冬暖夏凉,比皮革透气且手感很亲切,很温馨。竹童车推起来会咯吱咯吱作响,那已成我们牙牙学语的伴奏,是我们听熟了的摇篮曲。
竹座车,通常搁在后门口一棵玉兰树下。
那还是在崇尚“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年代,每个出出进进的大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