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议论文,诗歌复习资料汇总_文学常识

议论文,诗歌复习资料汇总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9800字

议论文,诗歌复习资料汇总_文学常识

  议论文阅读考点和方法
  
  
  
  议论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如:
  2000
  年河北省试题的议论文阅读《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中的第
  6
  题文章第
  ②
  段中说,所谓
  “
  天才
  ”
  和
  “
  神童
  ”
  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
  第
  7
  题
  ”
  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
  “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
  的名言警句。这两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它们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可以说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试题的灵活性会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
  “
  举例子
  ”“
  打比方
  ”“
  列数字
  ”
  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
  --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
  .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
  “
  需要证明什么
  ”
  的问题,论据解决
  “
  用什么来证明
  ”
  的问题,论证解决
  “
  怎样证明
  ”
  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⑦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
  (
  也叫引论
  )--
  分析问题
  (
  也叫本论
  )--
  解决问题
  (
  也叫结论
  )
  。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
  “
  纵式
  ”
  ;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
  “
  横式
  ”
  。
  
  六、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
  ——
  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议论文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
  (
  俭以养德
  )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淡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
  “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
  .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2
  .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3
  。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
  “
  淡骨气
  ”
  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
  “
  谈
  ”
  ,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
  “
  骨气
  ”
  。显然,
  “
  骨气
  ”
  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
  “
  气节
  "
  ,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
  “
  气节
  "
  问题,出论点即
  “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
  
  二、分析论据:
  1
  .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
  .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即引论
  --
  本沦
  --
  结论
  )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
  <
  俭以养德
  )
  中
  “
  俭以养德
  ”
  ,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一、答题基本方略
  
  1.
  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
  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
  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
  间接抒情
  ——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
  描写(写景)方法
  ——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
  ——
  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
  ——
  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
  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
  ——
  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
  ——
  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
  “
  诗眼
  ”
  、
  “
  诗骨
  ”
  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
  
  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
  “
  咏
  ”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
  “
  怀古
  ”
  、
  “
  咏怀
  ”
  等。
  
  2.
  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
  以物象为题;
  ②
  咏(题、赠、赞)
  +
  物象
  
  2.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

《议论文,诗歌复习资料汇总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19;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9-3742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