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是相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主问题设计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意义何其大也,“主问题”是对高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它对课堂教学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如何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呢?笔者以为,“主问题”设计着重要处理好五个关键点。
一、衍生教学追问点“主问题”提出后,不能仅仅追求满足一个正确答案,还要灵活地抓住学生回答过程中的“有利因素”,相机进行启发,形成追问,使学生思维更深入、更开阔,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祥林嫂》一文时,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人呢,你认为呢?
当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探究发现:死丈夫于春日,被抢于春日,被逼再嫁于春日,离开人世也于迎春之日。接下来余老师追问:
祥林嫂的一生为什么没有春天?
当学生解答此问后,他接着追问: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人?
不难看处,余老师设计的这个“主问题”高屋建瓴,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迅速衍生出两个小问题形成追问,从而科学有效地启发学生与教材进行深入对话。
我在备《再别康桥》时发现《再别康桥》既然是离别之诗,却以乐景来写哀情,这是有别于第一单元其他诗歌的,于是我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1)请大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同学们说说作者笔下的康桥有哪些景色,它们有什么特点?
当同学们解答完第二个“主问题”时,我追问道:
既然是写离别之情,为何描写美丽之景呢。
有学生回答:是因为他们太美了,那里寄寓了作者太多的美好情愫,所以,作者才不舍得离开。
我趁机追问:
那么这样的写法叫什么艺术手法呢。
学生答道:反衬。
最后我点拨道:是啊,是反衬,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作者把康桥描写得越发美丽,就越能体现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赏析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我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主问题”衍生出追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他们亲近文本,从而很好地进行教学对话。
“主问题”要想衍生出追问,老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主问题”形成一个磁场,在这个磁场里,学生的思维深深被吸引住,追问方能有效。
二、呈现问题照应点“主问题”不是独立的,而是共生有无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要前后照应,形成首尾呼应、相得益彰之美。著名特级教师牛锡亭说:“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引领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这样的问题设计对训练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对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是大有裨益的。”“主问题”设计就是要让各个“主问题”串联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能呈现出问题照应点,那么问题设计才体现出层次性和有效性,否则就是或深或浅,甚至是随意的不符合学生认知层次的问题。
例如我在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设计了三个“主问题”:
(1)作者在何种情景之下发出“问苍茫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