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文学常识

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300字

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文学常识

  □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学校阮君琴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在教学论的范畴中,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如贯之以生命就从知识化转向生命化,便显得智慧、灵动、勃发盎然生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
  
  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把物质欲求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没有了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
  
  2.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只关注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有形的“知识”。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内在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往往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实施策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1.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
  
  人作为人的存在是时空性存在,生活世界是他们的生命存在赖以展开与充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某一具体情境的领悟。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感受作品作者的生命情怀。
  
  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是永恒的经典。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深情诵读小诗《父亲老了》渲染气氛,温情四溢之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和刚的《父亲》MTV,让学生说说此刻的感受,或是哪个画面深深感动了自己?学生沉浸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笔者趁机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刘滋溪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刘滋溪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儿。”这样一份深深的父爱,也感动了一位著名的作曲

《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12;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2-3721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