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综合教学]《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_文学常识

[综合教学]《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800字

[综合教学]《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_文学常识

  对《愚公移山》一文的主旨解读,历来将其定位为: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赞美为追求理想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告诉人们面对大山一样的困难,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战胜它的道理。人教社的“教参”上则这样阐释它的内涵:“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不管何种解释,于当今中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都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文中愚公的做法是当今中学生所无法理解的“愚蠢”行为: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再说了,子子孙孙谁又愿意去干这种苦力呢?许多学生都坚决支持这种观点。同时有的学生还有理有据地论证说:文中处处充满了讽刺,讽刺愚公的愚蠢行为。你看:两座山那么高大,而愚公呢?“年且九十”,不自量力;所用的工具是“箕畚”,那么简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那么遥远;而且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更显可笑。如此的条件,还想“移山”,这不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吗?即使后来山被搬走,也不是愚公的本事。因此愚公就是“愚”。对于学生的这种观点,无论教师用怎样传统经典的理解去说服,学生都不能接受。
  文本的解读是不能脱离学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的,它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当今的中学生而言,他们思维灵活,接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视野开阔,面对愚公一样的现实问题,学生的第一选择当然是搬家,所以他们不肯认同愚公的做法是很自然的,教师用一般的理解去说服学生时也会觉得“底气不足”。那么到底《愚公移山》一文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还是让我们将文章还原到《列子·汤问》中,去探究它的本来意义吧。
  人教社《语文》九年级下《愚公移山》一文选自《列子·汤问》。其原文后还有一段故事,即“夸父逐日”的故事。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取得成功;而夸父逐日的结果是“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完全失败。为什么这两个结局截然相反的故事会被放在同一篇里呢?这就是我们要追究的《愚公移山》写作的本源意义。理解了它的本源意义,学生自然就能正确理解愚公的不“愚”与智叟的不“智”。
  列子与老子、庄子一起被称为道家学派的三大代表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道尽了人类最大最久远的困惑,即生与死的困惑。作为道家著作,《列子》继承了《庄子》对生命苦短的怜悯与关怀的思想主题,解决生与死的困惑,才是《列子》一书的真正目的。《列子》一书讨论有无变化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建构一套形而上的生死理论,以指导个体坦然面对生与死。从《庄子》开始,道家学者对于人们的生死困惑就采取了一种釜底抽薪式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人之所以恋生惧死,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能真正地认清生与死,一旦人们正确地认识了生与死的本质,他们自然就能克服对生命的贪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从容做到达生乐死,于是对生与死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生与死的本质,首先要确保人们用来认识生与死的思维方式是能够用来把握生与死的本质的;换言之,为了确保认识内容的正确性,首先必须确保认识手段的正确性。所以《庄子》

《[综合教学]《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12;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2-3726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