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增强、思维能力训练、写作水平提高等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面对的是教科书,而它是文选式的,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构成的,这就为师生阅读提供了条件。事实上,师生们主要就是依据这一篇篇文章学习阅读的,而且一个学期基本上就是这一本书。然而,阅读教学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并不止于课堂,更不止于一学期的一本书。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上来看,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此话十分恰贴,也极为深刻。粮为生存之本。少粮贫瘠,无粮难存,“弹尽粮绝”,死路一条。只有粮充足,生活才稳定,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如此,也就有了对营养、健康的要求。当年条件差,生活靠粗粮,身体素质受影响;而今环境好,桌上全细粮,健康依旧受威胁。为此,卫生部出台国人膳食标准,其中明确指出每人每天进食50克粗粮最有利。这就要求在平时生活中粗细搭配、合理膳食。生活如此,读书、阅读教学也应如此。我们可以把教科书中的文章看成细粮、精粮,课外的众多文章则成了粗粮、杂粮。阅读教学就要细粗结合、精杂搭配。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丰富性、有效性,才真正符合阅读教学的本质特点。
根据阅读中“粗细搭配”的原则,笔者将其分成以下四种“膳食”方式,即为阅读教学的四种方法。
细粮细吃。
此法为多数教师所采用。针对教科书中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教师们都会认真研读,精心设计,在课堂上透彻分析,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揣摩、感悟,从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有的教师,一篇文章甚至用上四、五课时,真正做到了细嚼慢咽,细粮细吃。一篇篇课文真正发挥了“例子”的作用和功效,学生从中受到滋润,领悟到深刻的意义内涵,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乐意采用此法,并且作为重要的、抑或是唯一的阅读方法。一篇一篇,按部就班,细细品析,期末收关。
细粮粗吃。
教科书中的课文,虽说都是例子,但对例子的处理方法也不应单调划一,尤其不能都是“细吃”。就学生的学习规律而言,同样的“例子”就没有必要再全方位“剖析”。毕竟学生学到的方法要在应用中巩固。而这里的应用就是对一些课文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前者为“领”,后者为“扶”,甚至是“放”。如此,就要求教师对每一单元,每篇课文认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