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前179—前104)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理伦体系。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付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君主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常,均出自天意,不可更变。另有以“三纲五常”为封建伦理观点,并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宣扬“黑、白、赤”三统的历史循环论,否认社会的发展。倡导义重于利的义利观,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又进一步在义利对立意义上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道德实践路线。政治上反对兼并,主张限民占田。对社会中贫富不均、土地多寡悬殊等现象有所认识和揭露。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以利于政治统治。著作存《董子文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作文培训,作文辅导,提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