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传位都是男的,而武则天却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624—705),
名瞾(即照),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父亲原是大木材商人,后随李渊起兵,到唐朝官至工部尚书,兼检校并越将军,先后赐田300顷、奴婢300人,食邑25O0户。9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她因相貌出众,被唐太宗召入宫,命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才人是皇帝的妻子之一,在皇后、四妃、九嫔之下,地位较低。
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出身大木材商的武则天仍然被看作出身寒微。在宫中,皇妃和九嫔们依仗着门第的高贵,皇帝的宠爱,一个个盛气凌人,横行霸道。她们常常取笑她,欺辱她。严酷的生活养成了武则天刚烈的性格。相传,唐太宗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性暴难驯。一天,皇宫的大院里聚集着一批文武大臣,太宗问大家:“你们谁能驾驭它?”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对。只见武则天拨开人群,站出来自请驯马。太宗问其驯技,她说:“臣妾只需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先用铁鞭子抽它;不服,就用铁锤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刺断它的咽喉!”太宗听了禁不住大为赞赏。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唐制,媚娘和其他宫女一起被迫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时年26岁。
太宗死,太子李治接位,称为高宗,不久,唐高宗来到感业寺进香,武则天又一次被召入宫,晋升为昭仪。昭仪位于九嫔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四妃。当时,宫中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武昭仪看准了风向,权衡了利害得失,先站在王皇后一边,共同诋毁萧淑妃,使其很快失宠被废为平民。转手,武昭仪又残忍地窒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以此来诬陷王皇后,谋夺后位。由于她“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加上王皇后未能生育,高宗决定废除王皇后,册立武昭仪为皇后。
围绕皇后的废立问题,在宫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太尉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等元老们认为,武昭仪出身低微,又曾服侍过先帝太宗,现立为皇后,不成体统,将会以恶名留世。支持武则天的朝臣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想借此机会邀功,则积极支持武则天为皇后,他们说什么:“田舍翁多收了十几石麦子,还想换个婆娘,何况天子呢?”在这关键时刻,起重大作用的还是拥有军事实力的开国元勋李责力,他明知更换皇后是高宗的主意,却推说这是皇帝家中事,不必征求臣下的意见。他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由于李的支持,高宗终于不顾贵族的反对而决定废立。武则天32岁那年,终于以皇后的显贵身份进入最高统治集团。
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决朝政,立即对占据中央要职的元老贵族的代表人物进行彻底的清洗。首先把宰相褚遂良、耒济、侍中韩瑗等贬了官,不久又逼迫长孙无忌自杀,罢黜20多位反对她的官员,并开始擢用许敬宗等人。660年,高宗因病,委托武则天“决百司奏事”,自此武则天实际上掌握了大唐政权。武则天权力一天天的加强,唐高宗也感到不快,他曾于664年与贵族大臣上官仪一起密谋,决定废除她。但武则天迅速采取了对策,处死了上官仪。从此,高宗每次临朝理政,武则天垂帘于后,参决政事。朝廷内外,称高宗、武后为“二圣”(两个皇帝的意思)。
高宗的病越来越重,为确保李氏皇统,想传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竟用药酒毒死了李弘。同年,高宗立次子李贤为皇太子,并令李贤监国,武则天为了保持已到手的皇位,又废李贤为平民。高宗被迫又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683年,高宗病死,太子继位,是为中宗。但好景又不长,只过了55天,又被武后废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684年,武后立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
丹青《武则天》
中宗被废,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684年,被武则天贬黜的徐敬业等人以中宗被废为借口,从扬州起兵,旬日间聚众达10余万人。著名文人骆宾王配合徐敬业写了言词激烈的讨武氏檄文。在中央政权内部,宰相裴炎乘机要挟武则天让位中宗,说:“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在这场决定成败的大搏斗中,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