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刚正清廉,曾被演绎成许多传奇的故事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他28岁考上进士,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官职。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要求改革的呼声继续高涨,包拯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后曾出任京东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至和三年(1056年),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他在庐州府做官,他的堂舅父贪赃枉法,被人告到官里。包拯派人把堂舅父捉到官府,依法处理,照样打一顿板子。有些亲戚本来想利用他做靠山为非作歹,从此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对待权贵,包拯同样不怕得罪。他到京城里做官后,看到有些人利用宫廷后把关系,请托做官。他特地上了一篇奏疏,要求宋仁宗“无得徇私”,革除这个弊端。有个张尧佐,侄女是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竞担任了三司使和节度使等四个重要官职。包拯认为凭张尧佐的才能,不该担任这样多的要职。他不断上疏弹劾,张尧佐终于被迫辞去了两个职务。
有个有权有势的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苛政暴敛,残害百姓,害得当地人民逃入山洞,集结起来,进行反抗。后来王适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继续残酷地迫害百姓。包拯知道后,非常气愤,立刻上了两篇奏疏弹劾说:“王适迫害百姓,造成大害。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但朝廷并没有罢王适的官,只是调他做淮南转运使,让他换了个地方。于是,包拯再次上疏弹劾。不久,包拯又了解到王适另一桩大罪。原来王逵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疑心洪州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指使人诬告卞咸,制造了一个大冤案,株连了五六百人。包拯又接连上了四篇奏疏,弹劾王逵。他责问朝廷说:“难道朝廷忍心让一方百姓,听任王适去残害吗?”包拯七次上疏弹劾王逵,义正词严,铁证如山。宋仁宗只好免去王适的官职。
包拯自己处处奉公守法,非常廉洁。他曾在端州府做官。那里出产有名的端砚。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常以进贡为名,乘机搜括端砚,奉承权贵大臣。包拯去后,命所制端砚只要够贡数就可以了,自己不取一砚。事情虽小,也足以说明包拯的高尚品德了。
他生活非常俭朴,虽然做了大官,衣服、器用、饮食还跟从前一样。他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家训》里说:后世子孙做官贪污的,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不得葬于祖坟之中。
另外,他在政治方面也提了不少积极主张。他反对朝廷对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