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早的“通明博见”的无神论者
王充(27—97年),字仲任,东汉时会稽上虞人(今浙
江上虞)。其老家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其祖先有军功,封在会稽阳亭作一个小封建主,后失去封爵,在会稽落户,后迁往钱塘,又迁往上虞,以农桑为业,以贾贩为事。因此,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的微贱阶层。
西汉武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的儒术已不是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学,而是掺进了神秘主义的谶纬学说,成为汉代封建专制主义欺骗和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到了王充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汉政治稳定、生产发展时期。但是,豪门贵族对中小地主和农民的土地掠夺、兼并是很严重的,王充祖先虽是小封建主,但因生性爱任侠,与豪门贵族“怨阳众多”,家庭很快败落下来。但其祖上与豪强势力对抗的传统却对王充的思想形成和影响是深远的。
提升作文素养,寻找作文素材,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suyang/>易优作文素养</a>。
王充自幼就很聪明,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到书馆读书,品学兼优。因此,他后来被保送京师太学深造,“师事扶风班彪”(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但他却不拘守一家之言和章句之末节,而是博览强记,通览众流百家之言。王充正是因为这种学习精神和自己的学术见解与班彪合不到一起,所以他离开了班彪,自己独立进行研究。他游学洛阳,生活很贫困,无钱买书,只能到市上书肆去博览群书,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的书籍。王充在洛阳游学
长达十六七年之久。洛阳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的中心,也是各种学说和思想争论和斗争的中心。因此,
洛阳游学对王充思想的形成,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游学十几年后,王充返回故乡,担任上虞县椽功曹,不久又升任会稽郡都尉府椽功曹。职任升迁后,王充怀着满腔热情,想舒展他的政治抱负。那时适逢会稽郡连年旱灾,物价飞涨,农民流亡,但贵族豪家却奢纵无度。因此,王充写了一本奏记,向会稽郡太守提出禁奢侈,以备困乏。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又向郡太守奏本,建议禁酒,以节约粮食,但又没有被采纳。王充终因主张与官僚们不合,被“贬黜抑屈”,离开了五官功曹的职位。王充升位时,那些趋炎附势的亲朋故旧都来攀龙附凤,奔走门下。王充废退穷居后,这些人就立即纷纷离去,对他另眼相看了。王充深深觉得这些人的可鄙又可恨,便写了一部《讥俗节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情冷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但这部著作已失传了。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春开始,“时雨不降,谷麦伤旱,秋种未下”,旱情很重。建初元年(76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口流亡。”建初4年(79年),又“雨泽不适”,连遭水涝之灾。建初5年(80年),又是旱灾,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流离失所。大规模的流民,往往是农民起义的前奏。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王充,是十分重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那时,“贵族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僧侈,有司废典,莫肯举察。”(《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王充愁精苦思,写了一部政治著作《政务》,批评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徒欲治人,不得其道”。这部著作也已失传。
完成《讥俗节义》、《政务》后,王充集中精力开始写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论衡》,对当时已成为封建法典的“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的妄说,展开了系统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同时对其他学说,诸如道老、墨学等也进行了评述,并涉及到农、医、天文、算学等诸多的自然科学方面。因此,王充的《论衡》一书,其主要是批判那些虚妄之言,“考论实虚”外,还是古代的一部“小百科全书”。王充在写作《论衡》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受着饥寒的威胁,生活上处于非常困厄的境地了。在这样的困境中,王亢经过十几年的疾笔奋斗,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基本上完成了这部杰出的著作。那时,王充也大约有60岁了。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王充在完成《论衡》一书的写作后,便应扬州刺史董勤的征辟前赴扬州郡的丹阳(今安徽宣城)、庐江(今安徽庐江),不久又到了九江(今安徽寿春,一说东汉时,九江府治在阴陵县,今安徽建远县西北)。到了九江后,王充担任刺史府的治中从事。王充在《论衡·自纪》篇里说:“职在刺割”,指的即是佐辅刺史割断政事的职务。从元和三年至章和二年(公元86年一88年),因为生活动荡和公务繁忙,王充没有从事著述。
汉章帝章和二年,即王充大约62岁那年,东汉王朝撤销了扬州郡建制,王充也随着离开九江,返回故乡上虞。王充的挚友、矩鹿郡太守谢夷吾得到这个消息,特地上书汉章帝,荐举王充。汉章帝看了荐表后,特诏公车署派员到会稽征辟,但王充却以者病为辞,没有奉诏应征远行。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
王充从九江返回故乡上虞后,在贫困的生活中度过他的晚年。从《论衡·自纪》篇里自述“贫无供养”看来,王充晚年生活上没有可以依靠的子女,而且此时,王充不但生活困难,还疾病缠身。为了与疾病作斗争,他采取“闭目塞聪,养精自保”的办法。这时,他除了对《论衡》一书作最后修改定稿,编定目次,写作序言《对作》之外,还写了《养性》一书(也已失传)。这本书是养生保健之作,基本上属于黄老思想的著作。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他垂暮之年,又坚持写了《自纪》篇,收入在《论衡》一书里。大约在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王充便与世长辞了,终年约71岁。死后,门人把他葬在上虞县城西南7.5公里的乌石山。
王充的无神论思想,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他死后,都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受到冷遇、攻击和禁锢。他的著作《论衡》,“在中土,不得传”,后来因一知名学者蔡邕到了吴地(即今江浙一带),始得此书,带回西安,才没有使王充的思想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由于王充的思想直刺汉儒神学,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作文培训,作文辅导,提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