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作文素材
易优作文网——(作文素材)205关于过年的历史典故

(作文素材)205关于过年的历史典故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3100字


  过年时节贴春联 放爆竹包饺子吃年糕贴年画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可是这些习俗都是流传了很多年了,大家是否都知道这些习俗的来历吗?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
  1.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 ""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时令手下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写得他不满意,便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化装出宫看春联,见一户未挂春联,一问是个杀猪阉猪的屠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的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是当今皇上,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牐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民间有些春联写得也很有意思。如一个鞋店的春联是: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工作浩繁轻重要分清,横批--始于足下。一家理发店的春联是:提起刀人人落发,拉下水个个低头,横批--改头换面。
  2.放爆竹:
  说到放爆竹,有句话得说在前头,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这是法律,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作为以往的一种风俗,我这里是给您唠叨唠叨它的由来和小史。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烟花。明代的烟花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高度、品种到造型都相当不错。明人张时辙在《陈都阃宅看烟花》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到了清代放烟花的规模更加盛大,工艺和花型变幻精美无比,民间、官府和佛教界逢年过节都要大放烟花,尤以宫廷的烟花最为壮观和盛大。外国没有爆竹但有烟花,《大美百科全书

《(作文素材)205关于过年的历史典故》添加时间:2024-12-14;更新时间:2025-04-30



    2024-12-14-641791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