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笔的典故故事
某喜读杂文,曾经看一篇杂文写道一市委书记喜好书法,经常有经商者求字,并送润笔若干,一时间满城皆是X体书法(这个X当然是书记大姓)后来书记事发,巨额财产来源剖析,光润笔就收了一千多万,其中还不乏美刀,这笔钱若是折算古代货币,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独创一派书法的颜真卿,柳公权也自叹不如。
润笔这个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书》,这是《郑译列传》里的一段玩笑话,郑译曾为朝廷重臣,后来被劾疏于职守,不孝母亲而遭贬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复郑译,“上顾谓侍臣曰:‘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译因奉觥上寿。”郑译毕竟是个人才,又是开国将相,所以文帝下诏让他参与制定律令给予沛国公爵位,任上柱国,说完上面那段话后当即命令内史令李德林作诏书。这个时候和郑译一起跟着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颖就开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郑,笔干了哎,这诏书写不了啊。”“译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这郑译假装一本正经的把玩笑话接了下来,产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来就不错的皇帝也逗乐了,你看人家这官当的,一头讨好皇帝,一头在五千年历史上留下一道笔墨,后来人一提起润笔,大多一下就想到了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师了。
其实稿费这个东西并非郑译独创,包括高颖调侃的笔干,其实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开口讨取稿费的旁敲侧击。经郑译这么一说,文人讨取润笔就稍微理直气壮了。
最正当讨取润笔的理由是帮人写墓碑,中国人信奉人死为大,而这人死后的墓志铭,就是重中之重,不仅显示死者的身份,也与生者混的怎么样有关。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请名士或者书法名家来写墓志铭,故而不少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都是通过墓志流传下来,可谓是墓志铭对中国文化的一大意外贡献吧。
柳公权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请他写墓志铭的人就很多,润笔费用也高的吓人。柳老头倒是不很在乎钱,就图写了个乐,后来这润笔越来越多,家人监守自盗柳公权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乃至他把写墓志赚来的银器放在一个柜子里,过一段时间银器消失了,他叫管家来问怎么回事,管家还理直气壮的说真怪事啊,柳公权笑笑说:“是啊,大概这些银器都升仙了吧。”
还有一位写墓志收润笔很有名,那就是韩愈,连他的弟子都嫌老师给别人写墓志写的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帮人写墓志,尤其是收了润笔的,就不能写的太实在,多半是只讲优点有大的缺点实在不能不谈的一笔带过,象著名的鲜于仲通神道碑就是这样的情况。韩愈的弟子就讥讽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