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约翰·纳什出生在西弗吉尼亚。
早在高中的最后一年,纳什就提前学习了大学数学课程。他以全额奖学金的资格进入卡耐基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起初主修化学工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惊艳了数学系的教师,后来便转向主修数学。
1948年春,还在卡耐基工学院念大三的纳什已经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等名校录取。
他起先倾心哈佛。然而,哈佛对他的评价很一般,相比之下,普林斯顿大学更求贤若渴,甚至给予他最丰厚的奖学金资助。他的导师杜芬也极力推荐他前往普林斯顿,在他看来,纳什的气质会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数学家”。而他给纳什的推荐信也只有短短一句话:“这家伙是个天才!”
于是这位天才最终来到了普林斯顿——数学界的宇宙中心。他在这里开始致力于他的均衡理论研究。
聪明绝顶的纳什,也颇为自负,虽然能得到同学的尊敬,但始终独来独往。他也许会不时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但常常说到一半自己就走了,因为对方和他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他认为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
他的偶像是牛顿、尼采这样孤独的思想者和超人,而在同辈人眼里,他是“孤立”、“傲慢”、“无情”、“古怪”的。
他对原创力着迷,并不迷信学术权威。尽管身边有爱因斯坦,冯·诺依曼以及维纳等权威大师,但他从未加入任何门派,成为谁的门徒。他所有的成果,基本上都是独立研究的结果。
据他在普林斯顿的同学说,纳什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思考上。在来到普林斯顿不久,他就去拜访了爱因斯坦,谈了自己关于修正量子理论的一些想法。然而,爱因斯坦仅仅是委婉地请他“好好学学物理学”。
后来,他与另一位大牛冯·诺依曼——普林斯顿数学星空中最明亮的星星、被公认为20世纪最才思敏捷的数学家——谈起他设想中的在多人博弈中取得均衡的方法,但是话没说几句就被对方不耐烦打断了。从此他再没找过冯·诺依曼。
1950年,年仅22岁的纳什凭借题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的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在这篇仅有27页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博弈理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这与冯·诺依曼在1928年提出的极小极大定理一起奠定了博弈论的整个大厦,也奠定了他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同年,纳什还到兰德公司工作,在冷战的美苏争霸氛围下,大国博弈策略毫无疑问是研究的热点,不过未能长久,纳什也很快重返校园。1952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数学系讲师。
在那里,他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