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作文素材——民间故事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兔儿爷。
十岁那年,我家隔壁有个叫“兔儿爷”的,姓牛,高高的个儿,文诌诌的,戴幅金丝眼镜,见人就笑。他本不叫兔儿爷,可是,人家不喊他兔儿爷,他又不高兴,于是,人家只好这样叫,于是,他就成了那一片老老少少中真正的“兔儿爷”了。
喊他“兔儿爷”,因为他属兔,我也属兔,和他那个与我同班的小兔子同岁。兔儿爷大我三旬,听说身世也很神秘。父亲说,他出身满族,原先姓什么“牛骨头”,至于怎么跑到我们这里来的,反正也不是我们小孩问的事。不过对于这个“姓”,我深感疑惑,就追问:“怎么还有姓“牛骨头”的?”父亲正色道:“小孩子不要瞎说!人家姓“钮祜鲁氏”,就像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一样,听说是满清皇族的后代呢。”至于兔儿爷到底姓啥,我们管不着,反正这个人挺和善,有意思,总之,我们都喜欢和他玩,管他姓牛骨头还是猪蹄子。
60年代的中秋节,生活困难,家家都为吃不饱饭发愁。一天放学以后,我们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都趴在兔儿爷家的大树下做作业。9月底,天黑得早,还未写完,就基本上看不清楚书上的字,大家的肚子也早就饿得咕咕叫了。正想散小组回家,突然,兔儿爷笑呵呵地为我们送来一片光明,一会儿,我们的“小桌子”上(哪里是什么桌子,其实就是吃饭的案板)每人面前都出现了一个用白面粉蒸的、中间凹下去,里面倒上油,再用一根棉花绳子作灯捻的小兔子面灯。兔儿爷乐呵呵地说:“孩子们,写完作业,正好熬完灯里面的油,你们就把面兔子吃了。”
那时的面粉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供给制,十分稀罕,大人每月连糙米加杂粮才27斤半,几斤白面平时更是舍不得吃,只有过年时才能像模像样地包一顿饺子。兔儿爷是个斯文人,口粮也不富裕,可是他却喜欢瞎倒鼓。特别是到了中秋节前,他的笼屉里经常出现用面粉蒸制的小兔子、小老虎、小蛇之类的面食灯等玩具。这些好玩好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慰劳我们的。
80年代的一天,兔儿爷一家突然人间蒸发。老兔子不见了,他家那个小兔子也不见了。见不到他们,我这个小兔子心里十分难受,便缠着父亲问三问四。父亲说,兔儿爷一家回北京了,人家本来就是北京的老户,因文革中许多牵扯所谓的历史“问题”,被划为“牛鬼蛇神”“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发配此地。我说,怪不得他姓“牛”,原来是个牛鬼蛇神。父亲说,别胡扯!老牛是个好人。此后再问什么,父亲都不吱声了,原来父亲与兔儿爷是好朋友,处处护着他呢。不过,我还是非常的想念那个从不知发愁的兔儿爷。
1996年中秋节前夕,我到北京开会,父亲给我一个地址,说是能给我一个惊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