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624—1662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抗击外国侵略者并取得完全成功的英雄,原名森,字大木,小名福松,福建省南安县石井村人。父亲郑芝龙,先是海商武装集团的首领,后被明朝政府招抚,当了明朝的官;生母是日本人。郑成功7岁从日本回国,l5岁考中秀才,21岁随父到南京,进太学读书。不久,南京弘光政权垮台,郑芝龙等人拥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郑成功在随父进见隆武帝时,得到隆武帝的赏识,赐姓朱,更名成功,因而被人称为“国姓爷”。他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抗清斗争,二是收复台湾。
公元1646年八月,清军自浙江南下福建,南明将领郑芝龙心怀二意,准备投降,撤掉了仙霞关守兵,不为备,清军得以长驱,隆武帝被俘自杀。同年11月,清军到达泉州,招降郑芝龙,郑成功劝父“当三思而行”,但郑芝龙视为“稚子妄谈,不知天时地势”,终于率部投降。郑芝龙降清后,不久被清军挟制北上。与此同时,郑成功母亲也受辱自杀。所有这些都更加激发了郑成功的抗清决心,断然同父亲决裂,在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带领部下90多人,乘战船二艘下海,然后到南澳招兵,得数千人。十二月,在福建安平誓师起兵,仍用唐王隆武年号,自称“招讨大将军”。起兵之后,转战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在金门、厦门地区建立起抗清基地,改中左所(厦门)为思明州,设“六官”理事,分所部为72镇,以示自己不受招抚和“复明”的决心。郑成功年少,有文武才,引起各方面抗清力量的重视和归附,力量迅速发展。1649年,改用永历年号,桂王朱由榔封郑成功为延平公,1653年进封延平郡王。郑成功的军事力量对清政府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和消灭南明政权的计划是严重威胁。清政府在军事进剿屡屡受挫之后,曾对郑成功多次招降,答应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将军,均遭郑成功拒绝。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郑芝龙由软禁而捉进监狱,让郑芝龙告诉郑成功说,如果不降就把他的亲属全部杀掉。郑成功大义灭亲,反清复明的决心终不为之所动,复信郑芝龙说:“儿昔者再三苦谏而吾父不听,今事已差池,言之何益!设有不幸,儿当缟素复仇,以结忠
孝之局而已!”(夏琳:《海纪辑要》)这种精神,确如他
自己所说:“坚贞自持,不待利害不动吾心,即斧刃相加
亦不能移吾志。”英雄气概跃然纸上而见之行动。
17世纪50年代末,郑成功发展到十数万人,开始谋举大规模军事行动。当时,西南地区的抗清主力大西军内讧之后,力量很弱,很难顶得住清军的大举进攻。1658年,郑成功、张煌言为了遥相支援西南地区的李定国大西军,率部十余万北上,一直汀到长江口。但正待入江之时,不幸遇到飓风,舟沉师溃,被迫撤退。1659年整师复出,郑成功为招讨大元帅,张煌言为监军,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取瓜州,攻镇江,包围南京。同时另遣张煌言一路溯江而上,克芜湖,复徽州、宁国、太平、池州等地。大江南北为之震动,当地人民纷纷响应,“闻风归附”。可惜的是,郑成功陶醉于胜利之中,轻敌麻痹,中了敌人的缓兵之计,以为“孤城绝援”的南京城,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因此没有乘胜取胜。清军利用郑成功军队懈无斗志之机,突然杀出城来,郑成功仓促应战,部众奔溃四散,立脚不住,只好收拾余部返回厦门。张煌言与此同时也因孤军无援,为清军所败。
郑成功返回厦门后,仅以余部又多次打败清军的进攻。清政府认识到郑成功并不是马上可以消灭的,为了限制郑成功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消灭他,发布“迁界令”,“步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郑成功也认识到“进取不易”,于是一个伟大的抱负一驱逐荷兰、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便提到日程上来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考古文物证明,4000年前台湾与大陆已有文化联系,三国时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军一万余人到过台湾,后来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