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苏子为赵合纵说魏
苏子为赵舍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鄂、昆阳、邵陵、舞阳、新繴;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缱;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官,受冠带,祠眷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奏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敞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魏王曰 说:劝说
B.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察:考察
c.今窃闻大王之卒 窃:私下
D.以内劫其主 劫:抢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斩纣于牧之野 游于赤壁之下
B.臣窃为大王愧之 风之积也不厚
C.苏子为赵合从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优秀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D.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魏王同意合纵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①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②大王,天下之贤主也
③大王之卒(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
④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⑤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⑥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④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以合纵发起国——赵国的名义来到魏国游说,一开头,就从魏国的地理形势说起,强调了魏国自身的战略优势。
B.文章第二段举勾践擒夫差和武王斩纣的例子意在鼓励魏王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能够正确估计自己的价值。
C.苏秦斥责了那些连横事秦者道德上的卑污,这样做的目的意在向魏王表明自己对事秦投降派的厌恶之情。
D.苏秦深谙游说艺术,在魏王面前,他慷慨陈词,采用讲道理、举例子等方式,激发起魏王的斗志,最后说服了魏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3分)
(2)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4分)
(3)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3分)
答案及解析:
9.D(劫:胁迫。A劝说、游说都可)
10.A(A介词。译作“在”。B前者代词;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C介词,替、给;后者介词表被动,可译作“被”。D前者连词表修饰;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1.D(④是魏王自谦之辞;⑥是批评魏国主张“事秦”的臣子)
12.C(斥责连横事秦者道德上的卑污意在激发魏王的斗志,达到说服魏王的目的)
13.(10分)
(1)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
(“岂……哉”“振”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2)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可是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
(“事”“兵”“亏”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3)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
(的优患)。
(“诚”“患”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南边有鸿沟、陈地、汝南,还有许地、鄢地、昆阳、召陵、舞阳、新繴;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嬗;西有长城边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然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却劝说大王结交像虎狼一样强暴的秦国,若国家因此遭受祸患,他们又不肯为您分忧。他们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国内胁迫君主,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再说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竞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建筑秦帝行宫,接受秦的封赏,春秋两季给它进贡助祭,我心里替大王惭愧。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w.net
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群臣之中凡是主张事奉秦国的人,都是奸臣,绝不是忠臣。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与外国勾结;窃取一时的功名和好处,却不顾及后患;损害国家的利益,去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在国外仰仗强秦威势,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君主割让土地,对于卑劣行为,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周书》上说:‘微弱时如不及早斩断,等到长大了就没办法;幼小时如不及早铲除,将来长大了就得用斧头砍。’事先要当机立断,否则事后必有大祸,到那时不知怎么办。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敞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苏子为赵合纵说魏
苏子为赵舍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鄂、昆阳、邵陵、舞阳、新繴;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缱;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官,受冠带,祠眷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奏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敞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魏王曰 说:劝说
B.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察:考察
c.今窃闻大王之卒 窃:私下
D.以内劫其主 劫:抢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斩纣于牧之野 游于赤壁之下
B.臣窃为大王愧之 风之积也不厚
C.苏子为赵合从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优秀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D.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魏王同意合纵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①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②大王,天下之贤主也
③大王之卒(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
④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⑤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⑥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④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以合纵发起国——赵国的名义来到魏国游说,一开头,就从魏国的地理形势说起,强调了魏国自身的战略优势。
B.文章第二段举勾践擒夫差和武王斩纣的例子意在鼓励魏王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能够正确估计自己的价值。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C.苏秦斥责了那些连横事秦者道德上的卑污,这样做的目的意在向魏王表明自己对事秦投降派的厌恶之情。
D.苏秦深谙游说艺术,在魏王面前,他慷慨陈词,采用讲道理、举例子等方式,激发起魏王的斗志,最后说服了魏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3分)
(2)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4分)
(3)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3分)
答案及解析:
9.D(劫:胁迫。A劝说、游说都可)
10.A(A介词。译作“在”。B前者代词;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C介词,替、给;后者介词表被动,可译作“被”。D前者连词表修饰;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11.D(④是魏王自谦之辞;⑥是批评魏国主张“事秦”的臣子)
12.C(斥责连横事秦者道德上的卑污意在激发魏王的斗志,达到说服魏王的目的)
13.(10分)
(1)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
(“岂……哉”“振”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2)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可是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
(“事”“兵”“亏”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3)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
(的优患)。
(“诚”“患”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南边有鸿沟、陈地、汝南,还有许地、鄢地、昆阳、召陵、舞阳、新繴;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嬗;西有长城边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然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却劝说大王结交像虎狼一样强暴的秦国,若国家因此遭受祸患,他们又不肯为您分忧。他们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国内胁迫君主,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再说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竞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建筑秦帝行宫,接受秦的封赏,春秋两季给它进贡助祭,我心里替大王惭愧。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w.net
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群臣之中凡是主张事奉秦国的人,都是奸臣,绝不是忠臣。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与外国勾结;窃取一时的功名和好处,却不顾及后患;损害国家的利益,去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在国外仰仗强秦威势,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君主割让土地,对于卑劣行为,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周书》上说:‘微弱时如不及早斩断,等到长大了就没办法;幼小时如不及早铲除,将来长大了就得用斧头砍。’事先要当机立断,否则事后必有大祸,到那时不知怎么办。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敞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