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高三语文
易优作文网——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题(224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明节,浓浓亲情结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题(224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500字

易优语文评测系统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明节,浓浓亲情结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民谚有“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钱纸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唐·王建《寒食行》),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唐人就很在意这种习俗行为,“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王建《寒食行》),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 的说法。清明祭扫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的确不能等闲视之。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是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如《诗经·公刘》所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饮之食之,君之宗之”。后世祭祖费用一般由专门的祭田田租开支,祭田为祖业族产。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
(摘自《百科知识》2006年4月上)
5.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习俗的中心主要是祭祖扫墓。
B.清明节扫墓一直有烧纸钱与挂纸钱一年一年相交替的习俗。
C.清明节一个重要的活动是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
D.清明节祭祖既有扫墓的“山头祭”方式,也有被称为“庙祭”的祠堂祭方式。
6.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清明时挂钱墓祭就是一例。
B.现在一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这说明传统社会中清明祭扫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C.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这是从唐代开始就有的传统。
D.清明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一方面以多种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人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依然浓厚,清明到现在仍为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展示日。
B.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在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是因为不仅把祖先墓地看作生命之根,同时也把它看作情感之结。
C.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祭墓在城市更多的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在那里神圣祭祀已变成了世俗娱乐。
D.每当清明时节,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我们能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缘。
答案及解析:
5.B.(“一年一年相交替”错,应是“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
6.C.(“从唐代开始”错,原文说“古已有之”,例证是《诗经》,那应该可追溯到“春秋”乃至“西周”以前)
7.C.(“已变成了”太武断,只能说有这种趋向)

更多语文试题请访问“易优语文测评系统”,名著名篇阅读效果检测,中小学语文题库,在线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题(224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添加时间:2024-11-23;更新时间:2025-08-1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