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在美国西北海岸所盛产的水母中所发现的一种蛋白质。这类学名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有着美丽的外表,生存历史超过1.6亿年。它之所以能够发光,是因在其包含238个氨基酸的序列中,第65至67个氨基酸(丝氨酸—酪氨酸)残基,可自发地形成一种荧光发色团。当蛋白质链折叠时,这段被深埋在蛋白质内部的氨基酸片段,得以“亲密接触”,导致经环化形成咪唑酮,并发生脱水反应。但此时还不能发射荧光,只有当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脱氢,方能导致绿色荧光蛋白发色团的“成熟”,形成可发射荧光的形式。
绿色荧光蛋白不仅无毒,而且不需要借助其他辅酶,自身就能发光,可以让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活细胞的动态过程。当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和我们感兴趣的有机体内所拟研究的蛋白质基因相融合时,蛋白质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活性,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能力也不受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这种发光的“标签”,科学家就能做到对蛋白质的位置、运动、活性以及相互作用等一目了然。在一个活体中有数万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精细地控制着重要的化学进程。如果蛋白机制发生故障,通常就会发生疾病。绿色荧光蛋白可帮助研究这类机制,这就是为什么绿色荧光蛋白成为生物科学极其重要的工具的原因。在它的帮助下,科学家还能对各种细胞的命运了如指掌,比如,脑神经细胞是如何发育起来的,或者癌症细胞是如何扩散的……
Aequorea victoria水母是一种生物发光体。1962年,下村修正是在这种水母的发光器官内发现天然绿色荧光蛋白。Aequorea victoria发光的活性成分曾被认为是一种与钙离子相关联的蛋白质,被称为水母素。但在此形式下,所发射的是蓝光。对此,下村修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说明所发射的荧光究竟是绿光还是蓝光。他和研究人员分离了大量的蛋白质,都显示出强烈的绿光。
1985年,道格拉斯·普瑞舍克隆了水母素的基因。1992年,他又克隆出完整的由238个氨基酸编码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马丁·查尔菲完成了将绿色荧光蛋白与有机体中蛋白质基因相融合的工作,并先后在两种小线虫中得到表达,即绿色荧光蛋白在不同的有机体中里示出亮绿色的荧光,因此确认了绿色荧光蛋白可作为一种通用的基因标志,而应用于各种有机体中。接着,他还得道了绿色荧光蛋白在有机体内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发展下的表达结果。
钱永健不仅加深了对绿色荧光蛋白发光机制的了解,比如分子氧的作用,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绿色荧光蛋白在有机体内可容易地发射荧光,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新的具有不同光谱行为的绿色荧光蛋白变体,从紫外部分一直位移到蓝色。钱永健还解决了绿色荧光蛋白的晶体结构问题,从而允许能够较合理地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