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朴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后)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任用小人,而邠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后李业等数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独免。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献《平边策》曰: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炼,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是时,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修文德以为先。惟翰林学士陶谷、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显德二年,诏朴校定大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设通、经、统三法,为《钦天历》。
六年,诏朴考正雅乐,朴乃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朴性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庄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皆如朴言。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挠之地二千里 挠:阻遏
B.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 隙:隔阂
C.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特:仅仅
D.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拜访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朴“明敏多智”的一组是
①为校书郎,依(后)汉枢密使杨邠
②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③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
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⑤朴谓江淮为可先取
⑥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谋略出众。他针对不同的敌对势力提出了不同的策略;献给世宗的《平边策》,确定了用力少而收功多的以轻兵挠吴的战术。
B.王朴明察时局。他觉得后汉国的兴盛不会长久,杨邠又与朝中将相关系恶劣,而隐帝任用小人李业等,便毅然离开杨邠而东归。
C.王朴富有远见。他对京城的规划设计大多沿用于后世;他所献上的用兵策略都非一时之策,所预言的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