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几千年汉字的特殊形式基础上,线条在运动中构成活泼的生命。汉代蔡邕曾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里的形,包括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身。以后的研究者都离不开这个大范围。直到康有为,简捷地表明: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势是动态,进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蕴,意扩大了空间、时间,没有穷尽。中国书法艺术积淀了自身的审美意味,它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的创造。
艺术家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面对古人、今人、世界,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古人论书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笔法的例子。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也与音乐、舞蹈相通。杜甫说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具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要重视对经典法帖碑刻的学习,还要重视在字外功夫上参悟,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读书与游历,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黄宾虹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知识学问的来源无外乎读书、行路。读书与行路,不仅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更有变化气质、医俗的意义。这里说的读书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读书,也不是一般的行路。齐白石老年时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对其衰年变法有重大意义。林散之晚年在其《书法选集.自序》中回忆远游的经历: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然而苦则苦,此行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对其眼界胸襟的开阔,其意义更是无法计量。今人出行,都是借助飞机、火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与古人那种长艰难跋,不可相提并论。然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新的审美眼光面对新事物,开拓新思想,运用新语言。读书与游历,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要把行万里路当作浮光掠影一般的游览,要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由此化为自己的气质。艺术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在研究书法本身特殊的规律时,天地万物、自然界、社会界,一直到人本身,都可以启发我们的艺术想象力。苏东坡在黄州流放期间,写出了《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千古佳作。人生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要善于体验各种生活,观察社会的不同面貌,还要如黄庭坚得江山之助。于此,科学与艺术同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