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纳谏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烦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注释】
栖:退守。
昆:兄。
种:指文种。
进对:进谏。
资:积蓄。
絺:夏布。
爪牙之士:指勇敢的将士。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文言知识】
释“爪牙”及其他。“爪牙”本指动物的爪子及牙齿。“爪牙之士”比喻勇敢的将士。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是个贬义词,比喻帮凶。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异。又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今指行为肮脏,而古指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于:向 ②知:管理
③虽:即使 ④乃:才
2、翻译:
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
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3、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悬赏纳谏 。
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的这句话是提醒勾践:等到兵败才想到寻求谋臣,未免太迟了 。
父贤不足恃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子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注释】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开国之君。
狐卷子:魏国的一个大臣。
尧:和下文的“舜”都是传说中我国上古时的明君。
丹朱:尧之子,因荒淫傲慢而遭放逐。
瞽瞍:原意是指瞎眼老人,此处指舜的父亲,传说中他是盲人,后被拘禁。下文中的“象”即传说中舜的弟弟,后被流放。
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曾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武王死后摄政,忠心辅助幼年即位的成王。
管叔:周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名鲜。武王灭商后被封于管,后不满周公摄政,联合商周之子叛乱,事败被杀。
汤、武:指商朝开国之君汤王,周朝开国之君武王。
桀、纣:指夏朝末代暴君桀,商朝末代暴君纣。
【译文】
魏文侯问狐卷子道:“父亲贤明能够依赖吗?”狐卷子回答道:“不能。”“儿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兄长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弟弟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臣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魏文侯一下子变了脸色,发怒道:“我向你征询了这五种情况,你竟全都认为不能,是什么道理呢?”狐卷子回答道:“父亲贤明没有超过尧的,但是他的儿子丹朱却被放逐;儿子贤明没有超过舜的,但是他的父亲瞽瞍却被拘禁;兄长贤明没有超过舜的,但是他的弟弟象却被流放;弟弟贤明没有超过周公的,但是他的哥哥管叔却被诛杀;臣子贤明没有超过商汤王和周武王的,但是却被桀和纣讨伐。指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可能长久。你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要从自身做起,别人怎么能够依赖呢?”
【文言知识】
释“恃”。“恃”指倚仗、依赖。上文“父贤足恃乎”,意为“父亲有德才足以倚仗吗”。又,“子孙恃产业为奢靡”,意为“子孙倚仗有产业而奢靡”。成语有“有恃无恐”,意为“有了倚仗就什么也不怕”。又,“恃才傲物”,意为“倚仗有才能便傲视他人”。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足:足够 ②色:脸色,面色
③于:向,对 ④一:全,全部
⑤过:超过
2、翻译:
①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指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可能长久。
②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你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要从自身做起,别人怎么能够依赖呢?
3、狐卷子举这些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确凿的事例无可辩驳的证明了五个“不足恃”,令魏王不得不信服。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即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系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赵括:赵国大将,兵败长平,赵国遂败亡。
奢:赵奢,赵括的父亲,赵国的大将。
难:驳倒。
廉颇:赵国的大将。
约束:指纪律号令等。
纵:出动
【译文】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生死相争的,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