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捭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