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七年级语文
易优作文网——初中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

初中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8600字

初中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降职或贬官。

2、“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飘零离散,诗的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了离别、伤感的气氛。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4、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等。

5、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君直到夜郎西

6、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关心之情。

7、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愁的心情。

8、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开头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样的景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时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9、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月亮”的妙用。

答: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10、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11、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的地方。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代夜郎国,以见其僻远。 提升作文素养,寻找作文素材,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suyang/>易优作文素养</a>。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的想像,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将去之地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view_17.html>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应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写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初唐四杰”王勃就是受到曹植此诗句的启发,写出了更具气势,情调也更积极乐观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诗人与杜少府的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6、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

B、 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

C、 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从倍感温暖与鼓舞。

D、 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7、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旬,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答:这句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从而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9、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10、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11、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B、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暗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12、有人认为诗中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首联中“风烟望五津”的“望”字,仔细品读全诗,试说这个字好在哪些地方。

答:望”字不仅拓开了诗的意境,把读者的视野拉开,给人以开阔的气势,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为下文抒发积极、乐观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13、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作者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了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情怀。

15、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空的限制的阻隔,气象阔大,志趣高远,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西湖,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茑”,“_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2、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茑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汪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本诗第二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茑争春或茑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4、在前六句中,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6、诗的颔联“几”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答:(1)从动物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茑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使者。

(2)炼字A,“争”和“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

炼字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爱”,准确地表明了季节是早春;

炼字C,“早”和“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

(3)修辞 拟人,“争”和“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对偶,使用对偶句,工整,琅琅上口。

(4)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7、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择两个),并加以品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鸟不多,候鸟还未全部从南方返回。“早茑”“新燕”说明经们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8、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的景色?

答: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

9、这首诗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10、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句中“争”“啄”两个词的表达作用?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春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争”字让人感到春光宝贵难得,“啄”字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1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12、下面是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组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中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渐”“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眼前。

13、本诗以“行”这个字为构思脉络,以“最爱”这个词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14、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中写乍一看到泰山时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

2、杜甫《望岳》诗中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诗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中蕴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感情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登上高山,极目远望,诗人往往诗兴在发。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在《望岳》中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

6、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7、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8、“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9、这首诗紧扣“望”字,由远到近,从多个角度望写泰山。另一方面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例如:第二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特点。

10、你怎样理解“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答:写杜甫由登岳而产生的意愿,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气。

1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

1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我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13、诗中的“阴”“阳”分别是指山北、山南。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豪情壮志。

15、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利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整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不能。感受: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6、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7、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8、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末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之美,在《使到塞上》中,亦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之美。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翎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为何能传诵千古?

答:此句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为千古名句。

5、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拨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5、品读王维《使至塞上》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 )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写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的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 D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寒外风光。

7、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轻松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9、《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答: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因为这段话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解说了“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意境,必须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才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10、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1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一:①这幅图画具有图画的构图美。②美的具体表现: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这幅图画具有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的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这幅图画具有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这幅图画具有意境美。②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风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1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的温暖。

1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边塞诗。 B、首联和颔联都紧扣题目中的“使”字。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塞上”的风光。

D、这首诗描写和表达了作者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能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16、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属国”“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17、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大意是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艰辛,流露出内心的愤怒不平的一句诗是:二十三年弃置身。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表达了他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借典喻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对岁月变迁的感叹。

4、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鼓舞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提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 ,后四句 高昂乐观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7、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答: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8、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9、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含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0、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积极乐观”。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1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闻笛赋:怀念故友。 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

答: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答: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答: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1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补充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理解填空

1、《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在那座孤城抒写边塞荒凉的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渔家傲·秋思》中通过写视觉描画塞上荒僻情景的两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孤城”零落,气氛森严的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军决心守边御敌的诗句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一词中,提示自己和征人思念家乡,但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目的,而无法回家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词句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情形。

7、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边塞战地的萧索、肃杀之气。

二、中考真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塞外秋色 ,下阙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两个字)。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一是慨叹功业未立,一是思念家乡。(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景色;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10、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睡觉.

1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于写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3、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1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6、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

17、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词写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18、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旬,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句

理解分析

19、“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2分)

答:天冷、声杂、城孤

真题

1、诗中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统一而死,一片丹心垂于青史,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愉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意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6、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同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7、诗中最后一句具有丰富内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8、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的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9、对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0、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颈联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对仗。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2、对《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13、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沁园春·雪(节选)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指出下面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 D )(2分)

A、江山/如此/多娇 B、干戈/寥落/四周星

C、惜/秦皇/汉武 D、人生/自古/谁无/死

(2)、填空。两首诗都表达了爱国的主题,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甲诗侧重豪迈、自信,乙诗侧重忧虑、悲壮。

(3)、自选角度,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第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风流人物”的赞美之情。“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卓越的才能,并且创造了空前伟大的业绩。

第二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过零丁洋

1“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2“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

3“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4、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

5写出你对“人生”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照汗青”的事例

6、阅读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7、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_______,诗人杜牧和_______合称“小李杜”。

2、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咏史。特点:借史实抒情。

3、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对前朝往事的咏叹,表达了自己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6、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诗人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又虚拟出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局,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表现出非凡的见识之外,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7、这首诗歌以“铁戟”开篇,以“二乔”收尾,用特殊的写法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写法上的认识。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这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可谓“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写得具体、可感。

8、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能施展。更表示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

9、说说诗中最后两句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10、全诗最精彩持是末现两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借咏古事,寄托自己的忧思,借古讽今。

1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1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13、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答: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4、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浩荡。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4、“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继续为国家效力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全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8、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或:最后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充分表达了诗人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一切的情怀。

9、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的表达作用?

答:浩荡地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作者无穷无尽的愁思。

10、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寓意?

答:描写了日暮、马鞭、天涯等意象,寓意心中的浩荡离愁。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12、对《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春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13、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此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14、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指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3、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1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是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理解填空

1、《次北固山下》中抒发作者在旅途中思乡情怀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江面景色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出了虚景的壮阔。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次日黎明时的独特感受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次北固山下》中说明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初冬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次北固山下》中写景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或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次北固山下》中点明该诗主旨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因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无尽的自然理趣而被后人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古往今来,思念亲人眷恋故乡是无数游子不变的情怀。呤诵着唐代诗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会使人想到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达同样感情的两句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在此时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1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6、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明月”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牵挂。

17、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引用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当前形势:社会发展平稳,人民充满信心。

二、选择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对“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来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人”使景象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揭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对《次北固山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人”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6、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简答

1、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2、“风正一帆悬”是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思念家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运用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生动形象。(答出一点即可。)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这两句诗一是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二是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念故乡的感情。

8、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答:春潮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拂来,船帆满起,船行更为迅疾。

9、“风正一帆悬”的“悬”用得极妙,请简析。

答:“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诗句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写作的缘由。

2、词的上阙写问天,下阙写问月,全词主旨是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直接“问月”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将自然变化与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的含义是希望亲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子由 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5、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乐观旷达(或积极乐观)。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

答:以行去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9、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10、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答: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1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1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填空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答:“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能看出来?

答:“若”,是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观沧海》中点明眺望大海的地点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观沧海》中写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7、解释加点的词语。 山岛竦峙 星汉灿烂

8、“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耸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

9、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是青苍色的。

二、中考真题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该诗观察景物的观察点是( A )

A、碣石 B、沧海 C、山岛 D、星汉

3、诗中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

4、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 ——作文培训,作文投稿,阅读写作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

《初中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添加时间:2024-09-20;更新时间:2025-05-05



    2024-09-20-19585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