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七年级语文
易优作文网——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2)

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2)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4400字

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2)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晚成功发射,举国人民弹冠相庆,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B.3月10日,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严厉声讨陈水扁近期的“台独”言行
C.国庆促销活动中,家用电器一马当先、频繁降价,强力提升了市民的消费积极性,原本濒临滞销的数字彩电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D.参加了今年中考作文阅卷的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义愤填膺: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答案:B解析:弹冠相庆引用语官场;炙手可热用来形容坏人当道;文不加点中的“点”不能理解为“标点”,因为古代本来就没有标点。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豆蔻”“束发”是古代特定年龄的别称,“婵娟”“玉盘”是月亮的美称。
B.鲁迅的《孔乙己》、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骆驼祥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小说,它们都是以主人公名字来命名的。
C.成语“无人问津”“一鼓作气”“三顾茅庐”分别出自《桃花源记》《曹刿论战》《出师表》。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郭沫若的《屈原》是话剧,不是小说。

3.下列关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雷电颂》),运用排比和反复,突出表达了屈原呼唤正义力量、摧毁黑暗势力的强烈愿望。
B.“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第二个“圆规”比喻场二嫂,体现了她的尖酸刻薄,表达了“我”对她的厌恶之情。
C.“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王鼎钧《那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以人的特性,生动地描写了老树被砍伐的悲惨情景。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用具之美和酒菜之贵,突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苦闷。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第二个“圆规”是借代而非比喻。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D.曲阜的“三孔”、少吴陵、邹城的峄山、洒水的泉林都是济宁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A项中“他对我说”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攀得越起劲”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D项中“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峰山、泗尔的泉林”中的顿号不能表明地区间的层次,应将后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5.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B.“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此时此地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居所偏僻安静,因而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战争连连,家信显得格外宝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牵挂和强烈思念。

正确答案:C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惊讶地叫道。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D项,很明显是一个设问句,先问后答,所以“哪一种办法省时间”后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问号。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声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色彩纷

《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2)》添加时间:2024-09-02;更新时间:2025-04-27



    2024-09-02-191537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