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指导
易优作文网——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_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_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语文 知识


Word格式下载

全文3600字

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_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北宋“宰相词人”晏殊,其词笔调闲婉,语言典雅,气象高华,情景浑融又深蕴理致,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篇佳句。这里从其《珠玉词》中撷取几例,作一些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词写怀人。上片说他在小园里对酒听歌,忽然想起去年欢宴的情景,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他同情人分手了。如今景象依旧,她却杳然黄鹤,真不知道几时才能回来。这三句由今思昔,将今昔时空与情景叠印表现,无一怀人词语,却渗透着深沉的怀人情意。笔墨洗练,又从容自如。下片借眼前景物写今日的感伤。“无可”两句说:看着春花凋落,春光易逝,深感无可奈何;又见燕子呢喃归来,好像是曾经相识,更教人情怀难堪。这里所写的花与燕,都是词人亲眼所见的真实景物,同时又有隐喻、象征的意味。古人常以花来比女子,“花落”,也就隐喻佳人的杳然无踪或是已然辞世;“燕归”,既补写出去年欢会时有燕子在场,所以说“似曾相识”,同时也反衬出伊人未归所引起的怀念、伤感之情。可见这两句妙在物我交融,情景混一,亦兴亦比,显隐相映。细加品味,在写景抒情中,还蕴含着人生哲理。对春花凋落的无可奈何,使人感触到人生中很难阻止一些美好事物的消逝;似曾相识的燕子归来,又教人体悟生活中仍然会有另外一些美好事物出现。花开花落也令人联想到人生的生离死别,盛衰浮沉,亦如同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新陈代谢一样,是一种规律,不以个人的情感、愿望或意志而转移,从而启迪人们以一种乐观的、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与人生。以上这些感发人们深刻、辩证地体验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藏在生动具体的情景描写之中,所以韵味含蓄,耐人细品。
  这一联是对仗句。在对仗中,用实词作对比较容易,用虚词对难度较大。难在虚词很少,意义比较抽象,这两句竟能以几乎全是虚词组成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两个成语上下相对,再加上“花落去”与“燕归来”,意蕴相反又前后连贯,一悲一喜,一抑一扬,形成工丽又天然的妙对。令人击节叹赏。所以卓人月《词统》卷四评云:“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也赞曰:““无可”两句,虚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这两句出自晏殊《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春,晏殊以故相之尊移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于西园隙地种植莎草,并作《庭莎记》一文,这首词也是同年春夏间所作,抒写酒醒人散后于恬适自得中略带闲愁的心情。词的前五句所写都是酒醒人散后的景象,最后一句叫醒全篇,点明题旨。上片写小阁燕过,花落庭莎,阑影入波。这一系列的景物意象,都表现了酒醒人散后庭园环境与词人心境的闲静安适。它们有由内到外、自上而下、从空中到水面的空间变化,反映出词人视线的移转与心绪的流动。如果说上片主要写眼中所见,那么下片“一霎”两句转笔写身上所感,耳中所闻。“好风”,是使人感觉舒适的轻风。“圆荷”,是新生的小而圆的荷叶,又称荷钱。这两句对仗工整精致,铢两悉称。“几回”对“一霎”,又是互文见义。“疏雨”对“好风”,“滴圆荷” 对“生翠幕”,可谓毫发无憾。这两句在写景中透露出词人锐敏的外在观察力、感觉力,以及极精致的内在感受力。从翠幕忽然微微摇动,并溢散出丝丝凉意,他立即察觉到这一霎间好风来了。句中这个“生”字用得生动微妙,它体现了词人感觉敏捷,感受精微。如果改用“吹”、“掀”,“翻”等动词,就显得太粗、太狠重、太直露了。下句写疏雨,它的声音是细碎的,甚至是时断时续的,而疏雨洒落新荷之声更为轻微,可是词人还是听到了,而且听了“几回”,可见他聆听之专注、长久,可知他心境之闲,环境之静。“几回”句从五代孙光宪《思帝乡》“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句化出。“圆荷”比“团荷”更形象。“打”字太猛烈,同“疏雨”不适应。晏殊换以“滴”字,感觉就有精细与粗疏之别。“滴”,准确地描状出疏雨洒落圆荷上的细碎轻微之声。正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一样,“滴”字是声音短促幽细的入声字,诵读起来,唇吻间仿佛有疏雨竹露滴落。这两句以风生翠幕的动态和雨滴圆荷的

《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_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添加时间:2024-09-11;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1-2245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