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9:一元生发类思辨作文 易优作文网名师改作文(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
【解题策略】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一元生发类思辨作文,就是作文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分析。要进行辩证分析,体现思辨性,最主要的是学会一分为二地和发展地看问题。根据具体材料内容,有的还需要借助因果关系进行探因溯果地分析,有的需要从内因外因角度分析。简言之,对于一元概念作文的辩证写作,我们要学会拆解概念,让概念自我“分裂”,从拆解分裂出的不同侧面或不同阶段来更为全面地分析概念意义。思辨性作文的一般结构方式:引(略)—分(稍详)—合(详)—联(详)—怎么(详)—结(略)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引:引出材料主题词,引出文章的观点。这一部分要简略,不能拖泥带水。 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分:即将几个主题词分别阐述其内涵、成因、客观性、合理性、局限性等等。其作用是为后文进一步议论准备、蓄势。每一个概念的解读上多些笔墨,阐述得充分一些。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不能占据太多篇幅,不然就冲淡了后面的综合论述。 易优作文网,中小学学生学作文的好网站(https://www.euzw.net)
合:这是将几个主题词结合起来论述文字。关键在于阐明几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写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联:紧扣核心主题词,联系名人轶事、联系身边生活,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国际形势等等,既要佐证上文论述,也要使文章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从而也更为深刻。
怎么:即怎么办。这一部分就是针对上文现实提出具体方法措施和建议设想。这一部分可以和“联”分开来,单独成段,也可以和联接在一起,一边关联,一边给出“怎么办”建议。视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思维的深度广度而定,哪一方面思考充分一点,就稍微详细一点。
结:呼应材料,收束全文,强调论点,发出号召等。
【写作借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
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观点。
分:分别举例阐释弱和强的内涵、成因。
合:将弱和强两者关联起来,结合材料内容,议论述两者的相对关系、转化关系等。
联:关联个人,国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印证强弱相互转化的观点。
怎么(办):结合时代要求,对青年一代提出建议号召,并强调道德力量的强大。
结:再次点题,强化中心论点。
【范文】
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
美国爱默生说过:“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这话颇有道理。不过,我更喜欢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里的观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领袖告诫我们: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观点。)
所谓弱者,即弱小者。一点刚刚冒起的新芽,一只刚刚孵化出的鸡雏,一个经济颓败国防力量落后的国家……都是弱者。但最可怜的弱者当是精神上的弱者。所谓强者,即强大者。一个蓊蓊郁郁的参天大树,一头强健有力的壮年雄狮,一个经济繁荣国防科技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强者。但真正的强者绝不止步于此。
暂时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历史,基因和先天因素。但强弱绝不是一个永久的状态。(分:分别举例阐释弱和强的内涵、成因)
弱者,往往是一个生命、事物的初始状态,是强者的前奏。经由主观的努力锻炼、增益其所不能,弱者就会变成强者。
强者,往往是一个生命、事物的巅峰,是弱者的后续发展状态,经由时间的洗礼,如果主观欠努力,甚至滥用其强,那也会再次沦为
弱者。不管强者,还是弱者,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同样的生命、事物,相对于此前的弱小,算得上强大,但相对于其他更强大的生命或者事物,就未必强大了。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合:将弱和强两者关联起来,结合材料内容,议论述两者的相对关系。)
一个生来弱小的人可以通过勤奋锻炼,使目明耳聪,身强力壮。一个弱小的国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奋发图强实现繁荣昌盛。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是何等积贫积弱,还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通过几代人的刻苦钻研科技,大力发展经济,才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让当今中华豪迈地屹立世界之林?但中国绝不会像某些西方国家一样,滥用其强,充当国际警察,恃强凌弱。历史上看起来强大的纳粹德国,正因为战争狂人希特勒自恃武力强大,妄自发动世界大战,激起了全人类的同仇敌忾,才终致其身死国灭。 (联:关联个人,国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印证强弱相互转化的观点。)
当今中国,日新月异。作为青年一代,应发扬老一辈艰苦创
业、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居安思危,不断寻求经济和科技的创新突破,使中华民族持续高位走强。同时,我们应坚持正义,将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力量作为后盾,以强大的道德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怎么办:结合时代要求,对青年一代提出建议号召,并强调道德力量的强大)
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不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应该铭记在心。
(结:再次点题,强化中心论点。)
【典例引路】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才能得其精髄;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领会思想。因此,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然而,现在出现了很多手机应用,比如喜马拉雅、得到、樊登读书会、每日听书等等,这些应用通过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用户打开手机应用,就能了解相关书籍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而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去思考领悟。这种“请人读书”的阅读方式被一些人质疑,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查目标】这道作文题,考查学生从一个概念中看出不同侧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题】
对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用发展的思维去解决。“请人读书”,听听他人对书本内容的概括和介绍,看看他人的思考和归纳,怎能真正读好一本书呢?这样的质疑有其道理。但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这种“请人读书”的方式未尝不可,“借子之口”是请他人对书籍文章进行筛选分析和提炼概括,而最终是要内化为主自己的精神养料,实现“读我之书”。
【立意】
对问题进行建设性思考。时代在发展,“请人读书”的阅读方式顺应时代潮流,其优势首先体现为内容丰富、方式便捷。“请人读书”并不意味着不思考、不体悟,更不意味着以此代替自己读书。“二次加工”因手机应用背后所请的读书人不同,而高下不同,“高者”像蒋勋对《红楼梦》的细读,如饮香茗,唇齿留香;像王立群读《史记》,绘声绘色,风趣幽默。而“下者”则比比皆是,且不说各个应用中对名著的曲解误读。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急功近利实不可取,操之过急、求之过切也实不可行。“请人读书”固然有诸多优点,但我还是偏爱那指尖碰触书页的那种充实和宁静,以及黑白之间缓缓流淌进入心灵的智慧。
【例文】
借子之口,读我之书
陈奕同
通过手机应用,请人读某本书或文章的阅读方式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请人读书”,听听他人对书本内容的概括和介绍,看看他人的思考和归纳,怎能真正读好一本书呢?这样的质疑有其道理。但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这种“请人读书”的方式未尝不可,“借子之口”是请他人对书籍文章进行筛选分析和提炼概括,而最终是要内化为主自己的精神养料,实现“读我之书”。
时代在发展,“请人读书”的阅读方式顺应时代潮流,其优势首先体现为内容丰富、方式便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慨叹道出了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的迷茫和焦虑。面对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的信息,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愈发重要。而目不窥园、皓首穷经,除了让我们陷落在书海之中,也会使我们与时代脱节。此外,忙碌的学习、工作,让生活难以有长段时间,静下来读书。相形之下,用信息时代的方式处理信息时代的问题,才是我们合理的选择。“请人读书”便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双眼,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公交地铁上,在洗衣做饭时,只需要打开手机应用,轻轻一点,既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也收获了新知,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请人读书”也可以作为深入阅读的向导。进入书店,各种各样的新书令人眼花缭乱;到了图书馆,整架成排的书让人望而生畏。难道这些书都得一本本翻阅,细细品读吗?“请人阅读”的阅读方式告诉你,大可不必。像“有书快看”这样的APP,以短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介绍新书或名著,读者可先由此了解相关书籍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中选取真正值得细读的,买来纸质书籍精读、深度。这样一来,既能博观,也能做到约取。如此阅读,浅者即便如蜻蜓点水,也能在心中留下涟漪;深者如开山采矿,追寻真理之所在,何乐而不为呢?
“请人读书”并不意味着不思考、不体悟,更不意味着以此代替自己读书。
很多“请人读书”的手机应用,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去阅读原著;也会让读者将“读”后的收获,整理成文字或音频,与其他用户交流;有的还会组织线下的读书交流活动。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人的认识往往相同,因而哈姆雷特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成为贾宝玉。他人的阅读收获固然属于他人,但在聆听他人观点,也有助于在了解他人观点的同时,形成自己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其实也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原因所在,“请人读书”相比于传统的读书方式,交流的平台更为广阔,人数也要多得多。我们在聆听蒋勋对《红楼梦》的细读后,在听了“罗胖”对新书的推介后,听了施展对中国历史的剖析后,自己也找来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读,并写下自己的思考,与他人分享交流。即丰富了自己,也能与他人的观点形成交流、碰撞,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底,“请人读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优势显著,我们所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利用它提高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拒绝排斥。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终得学会“借子之口,读我之书”。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者》杂志作为当之无愧的国民刊物,它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成长岁月,更是书写了无数人生故事。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是它掷地有声地告诉追梦的年轻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闪闪发亮的远方。但是自2008年以来,万座报刊亭被拆除,实体书店零售码洋下降,报刊杂志的“关停潮”此起彼伏,裹挟在其中的《读者》也无法幸免,在互联网大潮中渐行渐远,销量急剧下降,《读者》也渐渐失去了读者。
对于《读者》杂志的困境,有观点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时代的产物,总会无可避免地被下一个时代取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被不同渠道的海量信息淹没,时效性更强的新闻门户网站、呈现多元价值观的公众号更受欢迎。也有观点觉得,现在的《读者》自身问题更多。《读者》的风格早已不再受到青睐,《读者》既没有留住老读者的“利器”,也缺少吸引新读者的“法宝”。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科技繁荣让社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而纸媒阅读首当其冲。当下人们不喜欢读长文,喜欢读短文。不爱读长文,折射出浮躁的心态和阅读修养的缺失,虽然碎片化阅读更加便捷,但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从阅读途径来看,纸质阅读往往是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的体现,这种阅读方式往往追求的是内心的丰盈、恬静的精神。同时纸媒阅读具有公信力、权威性,时光的温情等特点,这些优点要继续发扬,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内容品质 ,留住纸媒灵魂;坚持受众至上,加强与读者互动,积极反映群众呼声,以差异化、个性化、生活化的内容服务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让公信力的优势与新媒体的渠道优势进行叠加,促使纸媒重新焕发出生机。
当然,新媒体阅读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开创了一个新的阅读媒介,是时代的进步;阅读效果“图”“文”“声”三者兼具,更形象生动;卫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环境;书的保存更简便,便于存储,不占用空间;制作上传之后,不用印刷,节省了资源;喜欢的网络文字能方便快捷地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亲人;网上信息量大,手机冲浪,过瘾、方便等等。而纸质书阅读也有其弊端,纸质图书有造价高、不环保、容量有限、更新速度慢、不方便购买、不方便携带等特点。
发展新媒体是大势所趋,可以拓宽纸质媒体发展的新思路,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比如,加大纸质媒体与数字化的衔接,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传播路径,多元化吸引读者。新媒体阅读和纸媒阅读二者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融合多元方式,助力阅读发展。首先列举优质网络文学的特点多角度论证新媒体阅读的优点;其次列举键盘侠的恶意捏造、娱乐新闻的满屏纷飞等例子论证新媒体阅读本身没有错,正确引导助力新媒体阅读发挥作用;再次列举地铁藏书的风靡、诚品书店的无利经营,论证纸质阅读的必要性;最后结合现实,论证纸质阅读传承经典,弘扬文化自信;新媒体阅读激发兴趣,筑牢全民阅读的社会底座,两者应互补态势,融合发展。
【立意】
(1)纸质阅读让书香社会更芬芳。
(2)于喧嚣中重拾纸质阅读的寂静。
(3)新媒体阅读势在必行。
(4)融合多元方式,助力全民阅读发展。
【例文】
拥抱新媒体,纸媒添活力
曾几何时,地铁公交间总有人手捧报纸阅读;放眼今天,只剩下人们注视手机,拇指翻飞。传统的纸媒似乎被大多数人遗忘,而新媒体的兴起又引起人们对纸媒的担忧。但我认为,既然社会发展的浪潮难以抵挡,那就拥抱新媒体,为纸媒添活力。
回顾纸媒,纸张充满温度却难适应社会发展。
人们常说数字阅读少了那份触摸的温度,只剩下冰冷的电子屏。我们从老一代人对报纸的热爱也不难看出报纸在曾经那个年代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但随着社会逐渐的“信息化”,随着受众人群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快捷方便的新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的创始人刘洲伟曾提到“如果不出意外,报纸这样的东西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已不是什么悬念。”不难看出纸媒的困难处境。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设法改变这一局面。
再看今日,新媒体涌现,但其质却鱼目混珠。
新媒体的诞生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信息,也让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但各种铺天盖地的媒体新闻扑面而来,时而夸张时而严肃,让人目不暇接,难以分辨,也给人们形成了一种“网络难有真事”的思维定式。碎片化的信息一扫而过,无用的媒体新闻也能吸引眼球,新媒体的内容仿佛很难让人确信无疑。
新旧结合,以新媒体形式彰显纸媒生命力,为新媒体注入良性血液。
有人在坚持着改变。你可见,那些曾经的纸媒摇身一跃,进入你的手机,利用互联网这无限的空间,给即将没落的纸媒找到了新的安身之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拥抱新媒体,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纸媒依然在。谁言新媒体没有公信力?他们报道的仍是最贴近人民的新闻,有最严肃的批判,有最温暖的人文关怀……只要纸媒的内容本质不变,在哪里都能被人们接受。谁言新媒体缺乏温度?疫情期间那些在新媒体给了我们无限信心和勇气的英雄, 被国人们交口称赞,那在新媒体维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力量和温度亦从未消失,让我们隔着小小的屏幕也沐浴着温暖。
学习纸媒榜样,拥抱新媒体,不仅给纸媒添入了活力,也让新媒体“不忘初心”!纸媒也好,新媒体也罢,都是一种传播形式,只要媒体们能负起责任,充满温情,在哪里都会是最亮的一颗星!
【趁热打铁】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应当“以变应变”,也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不妨“以不变应万变”。2020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一场疫情,改变了太多,而且还将对世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有人说,新冠疫情过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更有学者认为,“我们正见证人类历史大转折,世界快速向中国倾斜”。
面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是锐意“变”,还是坚守“不变”?
为此,学校校刊开辟名为“指点江山”的时评专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明确使命。请结合上述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积极撰文投稿,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审读材料,寻找关键
关键句: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我们正见证人类历史大转折,世界快速向中国倾斜”。关键词:“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围绕关键,深挖内涵
1.“以变应变”: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锐意求“变”——洞悉国际风云,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巨变,提高应变能力……
2.“以不变应万变”: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坚守“不变”——民族自信,保持定力;热爱国家,守望家园,爱国爱民,奋发有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做好自己,坚信未来……
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普通平凡的一句话富含深刻的哲理。这句话是对“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两个角度的高度总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真实性。既要坚守“不变”的理想与初心,又要有顺势而“变”新思想。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参考立意】
1.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2.坚守初心,锐意求“变”
3.与时俱进,以变应变
【例文】
与时俱进,以变应变
沉舟侧畔,千帆竞过;枯树前方,万木成林。“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纵观人类古今,动与静相谐相生,变与不变如影随形,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更是如此。那我们该怎样看待?很明显,我们应与时俱进,以变应变。
与时俱进,以变应变,面对新冠疫情汹汹而来,以变制变,我们化危为安。
2020年春节新冠已肆虐,百姓惶恐。坐以待毙不行,焦虑成灾也非解决之道,唯有以变制变。春节期间移风易俗,静处一隅,全民蜗居在家,是为图境遇之变;医生敬职在岗,是为化窘境为妙境;百姓生活受损,“烟火”地摊经济重现活力;企业发展受阻,政府多项措施来激励……这些全是在境遇已变的情势之下采取的机动灵活的措施。若无得力举措,势必坐以待毙,可见,以变应变才是化危为机的正途。
与时俱进,以变应变,变局面前行动未必可歌可泣,因情而变,我们更有尊严。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成了一座山”,对于小我,变是因时制宜,因情而变。无疑,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生活也并不总是友善,不会因为我们始终抱有热爱而变得不那么艰难,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笃定因时制宜、因情而变之念,我们便不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抱怨中空自嗟叹。几年前,罗振宇被人戏谑为“知识胶囊贩卖者”,心中稍有不解,而今却欣然接受,因为心中有了边界感,更因为有了诸多产品---得到App,除了胶囊,还在开发更多的剂型,丸、散、膏、丹、针剂、喷雾;不仅有线上课程,还有线上训练营,还有线下知识服务,有了ToB业务。正是:在变局面前,未必行动可歌可泣,但努力改变,已让我们更有尊严,更有幸福的模样。
与时俱进,以变应变,世界的主题已变为和平与发展,因势而变,我们挺立巍然。
放眼全球,和平与发展已然是世界的主题,可中美两国贸易战却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几年中国中兴、华为、抖音等多家企业均遭到美国的抵制与扼杀,狼烟散去,华为依靠独立研发的麒麟等核心技术卓然挺立;而有些企业却因无应变的资本、无应变的举措来加持,一劫之后就碾落成尘,终至销声匿迹了。可有更多的企业格力、天猫等立于世界潮头,站于信息前沿,锐意进取,以变应变,巍然挺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变才通,通才久。回顾历史,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因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十年的砥砺前行,因变,中国大地以惊人的速度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面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变应变,秉持一种定力,一种百变环境中亘古不变的执着精神,方能在跌宕困顿中彰显惊世骇俗的力量。
相信,以变应变,一定会让我们赢得世界,获得长久!
2、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
你是怎样看待或面对 “在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内容或套作梁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也说‘在途中’”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中围绕“在途中”给出了几种看法,我们要学会辨析其正误。第一种,“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佳景”是美好的景色,我们要学会去“领受”,也就是在奔赴目标的途中,我们不要因为急匆匆赶路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享受“途中”的过程也很美好;第二种,“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诱惑”是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如何抵制?那就是“心无旁骛”,要立场坚定,矢志不渝,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前两种观点似乎相悖,其实也是辩证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辨别何为“佳景”,何为“诱惑”,然后采取不同的态度。第三种“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诱惑与困惑”是阻扰我们前行的东西,或者以“糖衣炮弹”的形式诱惑我们,或者以困难、挫折的形式阻扰我们,但这些东西也有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途易辙”到底算不算“另辟蹊径”则需要我们去用理性辨别,如果“在途中”发现既定目标不适合自己,可以“另辟蹊径”;但如果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而“中途易辙”则不可取,还是应该像第二种观点一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由个人到家庭到国家,思考逐渐深入,要谈到具体做法。
此题很有思辨性,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考生要选择感触最深的几点来写,注意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的使用。
【立意】
1.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战胜困难,矢志不渝。
4.灵活把握,另辟蹊径。
【例文】
也说“在途中”
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在途中奔波,“在途中”是人生的常态。“在途中”或许有佳景迷人,或许有蜂蝶诱人,或许有坎坷阻隔,或许有岔路迷惑。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到达人生既定的目标?我想,“在途中”,心无旁骛,方能致远。
在途中,心无旁骛的坚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绽放生命的光彩。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研究杂交水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路途中,袁老也曾遇到名利的诱惑,也曾受到权威的质疑,但他能够用坚定的信念战胜诱惑,用扎实的学识坚守理想,最终,他不仅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袁老的一生启示我们,既然定下了目标,就要心无旁骛,无论在途中遇到什么,都应该坚守理想,矢志不渝。
在途中,心无旁骛同样能让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绽放耀眼的光彩。“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不亏心就不白活!”王继才用32年诠释这句话,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如今这样的时代,瞬息万变,跳槽成了人才流动的常态,时常听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言壮语”,而水滴石穿、磨杵成针的坚守则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守岛人王继才和王仕花为国家舍小家,抵御住了狂风巨浪的拍打、走私分子的威胁、32个春秋的孤独。32年来他们坚守着1部手摇电话,更换了200多面被风雨撕破的国旗,书写了189本海防日记。愿我们都以王继才为榜样,在途中,在各自坚守的“岛”上,成为心无旁骛的“守岛人”。
在途中,我辈青年更需心无旁骛,方能在知识的路途中行稳致远。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曾说:“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必须专心,否则不可能对所学知识精通。陈忠实从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独居,花了整整6年时间才创作完成《白鹿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花了36年时间才编写完250万字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任正非和华为公司 “坚持只做一件事”,不炒股,不做房地产,28年坚定不移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正可谓“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他们的成功,正在于在途中的心无旁骛,这种对既定目标的坚守,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我们拥有因奋斗而充实无悔的人生。
所以,从现在起,让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事时心无旁骛地把每一件事做好,持之以恒,不抛弃,不放弃,做到精益求精,一步步慢慢地积累成功的经验,一步步靠近人生的目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当今多元化社会,为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理想实现增添了无穷可能。然而,这种环境下也容易滋生出浮躁心态,追名逐利的社会氛围让途中充满诱惑。但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在途中不为佳景留恋,不被坎坷阻隔,不让岔路迷惑,心无旁骛,定能行稳致远,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