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指导 > 高考作文指导
网页转word

高考语文作文考点10:二元关系分析类思辨作文-备战2...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8800字

考点10:二元关系分析类思辨作文 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优秀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解题技巧】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

二元思辨作文结构模式

提升作文素养,寻找作文素材,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suyang/>易优作文素养</a>。

结构模式一:A+B+AB式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结构模式二:A+A+B式 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结构模式三:B+B+A式

结构模式四:非A+非B+AB

结构模式五:AB+AB+AB

【写作借鉴】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欲速则不达”是孔子善意的提醒,“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快熟面”就不怕肚子饿,有“动车” “高速公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宅急送”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快与慢”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结构模式——A+B+AB式

中心论点:把握“快与慢”的艺术,让人生更精彩。

分论点1:快是一种激情,有速度,更是一种紧跟时代的态度。(A)

分论点2:慢是一种闲适,有深度,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和热爱。(B)

分论点3:快与慢需要结合,享受速度时代的便捷,安抚心灵的岁月静好。(AB) 

亦可反之:B+A+AB

2、结构模式二——A+A+B式

中心论点:快慢合理行,谱写时代曲。

分论点1:以慢来夯实基础,路虽远,慢慢走,一定能到达。(A)

分论点2:以慢来调整处世的心态,事再多,件件做,总能成功。(A)

分论点3:以快为奋力前行的动力,倍速时代,躬身入局。(B)

3、结构模式三——B+B+A式

中心论点:时代发展真迅速,快慢并行我做主!

分论点1:快一点,有时我们能事半功倍。

分论点2:快一点,也让我们为生命续航。

分论点3:但我们没必要一直“快”,有时慢下来,也是一种享受。

4、结构模式四——非A+非B+AB

分论点1:如果在时代建设里只有慢,那会是什么景象?人人只求慢慢做,社会发展缓慢,这似乎是一种享受的生活状态,只是难以想象一旦遭遇危机,用什么去保护自己?

分论点2:如果在人的生命中只有快,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以快为前进的动力,一切向快看齐,人大约是不需要亲情友情爱情的,也不需要休闲放松,甚至一天三顿饭恐怕都太浪费时间了!

分论点3:我们又当如何看待快与慢呢?慢是慢工出细活,是扎实基础,是心灵寄托;快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要紧跟时代,学习新知,勇攀高峰。没有非此即彼,只有两者和谐共舞。

5、结构模式五——AB+AB+AB

中心论点:以快为此岸,以慢为彼岸。

分论点1:面对学问,以快为此岸,追求更多更丰富;以慢为彼岸,学习多少就收获多少。

分论点2:面对人生,以快为此岸,树立更高的理想;以慢为彼岸,安抚心灵。

分论点3:面对大有可为的时代,以快为此岸,时刻关注时代发展的方向,与时代同频共振;以慢为彼岸,关照时代中那些弱势群体。

【典例引路】

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查目标】这道作文题,考查学生二元材料入手,辨析“可为有为的关系,翔实材料,通过对比突出观点,增强说理的能力。

【审题】审读材料,寻找关键

关键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关键词:血脉和灵魂 滋养和激励 阳光和力量 可为与有为

围绕关键,深挖内涵

1.“血脉和灵魂”:比喻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民族魂”,是我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已经深深地烙进我们的灵魂。这百年的文化是开创今日“可为”时局的原因,也是当今青年“有为”的底气。

2.“滋养和激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精神营养,她滋养中华儿女成长,也丰富我们的中国精神,更激励我们奋斗前行。

3.“阳光和力量”:心中有阳光,也是比喻手法,形象地指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同阳光,给我们带好希望和美好,自然是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

4.“可为与有为”:材料中指出“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可为”更多的是从时代层面理解,也就是“这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是每一位中国青年大有可为的好时代。作文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这里的“有为”更多的是从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层面理解,在“可为”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要不负芳华,有所作为。可以将话题延伸到“个人”和“时代”之间的关系,由此思考“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联。

这里存在一种逻辑,在“可为”的时代下争当一名“有为”青年,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条件,汲取优秀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立意】

1.赓续可为精神,争做有为青年

2.做可为之事,当有为青年

3.时代大有可为,吾辈定当有为

4.奋进新时代,青年需有为

5.立可为之世,成有为之志

【优秀结构】

1.(递进式)观点:

历史赋予了使命,时代涌现出机遇,这就是“可为”。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我们更应有所作为,正所谓:在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应该争做有为青年。

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共产党人在“不可为”的大环境中,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开创了千秋伟业;

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在“可为”的时代,把青春奉献给祖国,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他们“青春有为”;

③新时代迈向小康的路上,无数有为青年在“可为”的时代,用双手为祖国添砖加瓦,用志气与勇气,铺设民族复兴之道。

2.(并列式)观点:

历经百年征程,传承千秋文化,作为少年的我们,应当立青霄之志,带自信之光,团结之心,爱国之情,翱翔蓝天,躬耕大地。

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欲有为,当自信自强;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有为,当团结一心;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欲有为,当爱国情深。

【例文】

时代大有可为,青年要有作为

“江山如此多娇”这是伟人的可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伟人的有为;荷花淀的芦苇似雪,这是人民的可为,荷花淀的舍家为国,这是人民的有为;滋养了百年党史的中国,这是我们青年的可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我们青年的有为。

中国是我们的舞台,时代为青年伴奏。斗转星移,日月新天。两个甲子轮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没有白白流血,几代人民没有白白奋斗,现在,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从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空仅有17架战机呼啸,到如今成群的战鹰翱翔于祖国的万里长空;从改革开放时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也没有,到今天世界已惊叹高铁纵横的“中国速度”;从一穷二白,简单的生活家电都要依靠进口,到“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便利全球。今日之中国已经以自信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就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可为之机。

时代赋予使命,青年要有担当。抚今追昔,是为了更好的开拓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在望,但前方依然有许多艰难险阻,依然有许多风险挑战。无论是科技,比如芯片被卡脖子,还是民生,比如粮种不少未攥在手中。中国在一步步前行,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复兴,中国的前浪澎湃,中国的后浪更要汹涌,青年人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接续奋斗,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发起最为关键的冲锋。

可惜的是,现在有些青年认为连猪都能飞起的风口已经过去,生活已经没有了可为之处,张口佛系,闭口躺平,希望找工作没压力,买房子房价低,就连追个女朋友也是一追就成。浑没有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为的勇气。这样的青年,正在享受着时代的红利,享受着有人替他负重前行的岁月静好,却不能在可为的时代去做有为之事,又怎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中实现青春的价值,绽放青春的风采?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把握“可为”,自会砥砺前行,坚持“有为”,方能实现梦想。时代已经给人生出好了问卷,青年要以“可为”之笔把完美答案书写在祖国的土地上。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作文题,汤临初《书指》中的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书必先生而后熟”,“生”是生疏、生硬,“熟”是熟练、精熟,由生到熟,是刻苦修练的结果,强调的是在书法技艺上所下的功夫。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技巧了然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亦必先熟而后生”,止于精熟,用笔流走于习惯,看似自如流畅,却缺少变化,显得庸常;注重雕琢,流于技术,囿于成法,看似精巧,却缺少神韵,落于俗套。

因此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而应由熟到生。这里的“生”是别开生面,推陈出新;也是大巧若拙,是生涩率真的意趣,洗净雕饰后的自然本真。“生”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透射出的是高妙的创造力和艺术境界。从“生”到“熟”是基础,是继承;从“熟”到“生”是突破,是创新。

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桎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把握“生熟”,开创新境。首先可从书法扩展至绘画,列举齐白石、毕加索等例子论证“生”“熟”间巧妙关系,即先“生”而后“熟”,在“熟”的基础上,大刀阔斧的“改革”,释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接着列举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的例子论证“熟”不是唯一的终点,“生”不是唯一的起点,两者相互转换,共同推向前进,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列举复兴号列车、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等例子论证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崛起,更是在“生”“熟”间转换、开拓前进的征程。愿我们把握“生熟”之道,在转换中提升认知境界,精熟创新技艺,绘就祖国江山的美好蓝图。

【立意】

(1)岂能“熟”而无获,应知生“生”不息。

(2)“熟”以奠基,“生”以创新。

(3)由“熟”至生,生“生”不止。

(4)以“熟”精毫末,以“生”新耳目。

【例文】

练习达“熟”练,“熟”练创新“生”

汤临初于《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生”是“熟”的起始,是最初的“生”命状态,在日复一日的打磨、练习中,方可游刃有余,即为“熟”。然,“熟”并非“生”命的终点,唯以“熟”为基,才可达创造新“生”之境,不止于艺术,“生”命亦是如此,练习达“熟”练,“熟”练创新“生”。

“生”即刀新发于硎,尚未经历世间百态的填充,依旧是一个空白的阶段,但却给了“生”命一个丰富圆满的契机,人们在不断的汲取知识与练习之中收获成长。岁律更新、日月其迈,在历史觥筹交错的百转千回间,有积土成物之高峻,有涓滴汇海之浩渺,有颗粒聚沙成塔之广阔。在自然的空白时期,尘埃之力积累一个波澜壮阔的斑斓世界,而在人类历史的一出出折子戏间,亦有三百六十行的万千“生”灵,以前人之力为鉴,在反反复复的唱念做打、横竖撇勾间掌握技能的“熟”练,挣脱“生”的野“生”原始之态,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熟”为再“生”的基础。游刃有余,方可参悟“生”命之道,而可更上一楼,做出个人独创,达到新“生”。我们可见《庖了解牛》中的“熟”能“生”巧来修身养性之理;亦可见保全察察之身,不受汶汶之物之干扰的屈原以丰富的“生”命经历打造出开世之举的浪漫主义诗体;我们曾体会“诗的女儿”——风雅的叶嘉莹先“生”以沉淀了几十年的学识创造了中国诗词历史的又一高峰;亦曾领会无数行业的领头羊,以“熟”练的专业学识创造一个又一个黎明神话。

大江泱泱、大潮滂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之间,一切的“熟”都在为新“生”奠基,而在“熟”之后,唯有主动破局,果断开局,摆脱固有的束缚,以创造的磅礴伟力方可打造起新“生”的铜墙铁壁。

“生”与“熟”看似对立的表象实则蕴含着统一的思想,不论“生”命的开始是多么“生”,亦可以通过不懈的学习与练习,渡过苦海,达到“熟”之彼岸,而在“熟”的境界中摸索探寻,以累积之力,集各方学识亦可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让原本世界的荒凉原野中竟来一场甘霖,孕育新兴之芽的萌发,最后可达到“本秀于林”之境地,此为新“生”。人于“生”初只需一苇以航,素履以往达到“熟”,而“熟”之后,亦需敢于破局,突破常规,去实现“生”命的再“生”。

趁热打铁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其《无言之美》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就“缺陷与完美”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二元关系型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残缺与完美”,立意行文,“残缺”与“完美”二者不可偏废,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朱光潜先生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世界的美满是因为“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在此,考生可以思考: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

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由此可见,残缺,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考生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残缺”(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缺陷也是一种美。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缺陷并不妨碍美的铸就;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可以列举卓别林、霍金、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等例子分别论证即使有缺陷,睿智从容、坚定刚毅、不屈不挠都是一种美;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升华,不必抱怨命运的不公,付出总会有收获。缺陷,并不妨碍完美与伟大的造就;缺陷,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立意】

(1)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缺陷,也是一种美。

(3)追求完美,悦纳缺陷。

(4)追求完美,适应缺陷。

【例文】

残缺之美

我们爱圆月,也爱残月,因为圆月残月本是同一个月亮。残月在经历一个个凄风冷雨的轮回之后终于孕育出圆月,虽然圆满的时间很短暂,有谁能够否认这也是一种美呢?月圆为美,月缺亦美!人生的缺陷与苦难就如残月之美。残缺,于失意中抗争,于苦难中奋进,于逆境中孜孜不倦地创新,这更是一种无与伦比之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虽不如火树银花那样璀璨夺目,却亦是一种高洁的独奏,余音绕梁。乔布斯的命运,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可谁又能想得到,正是因为残缺,他的人生才会如此美丽。因为家庭的残缺,他不得不辍学,自己钻研学问;因为公司的残缺,他不得不创新来发现商机。残缺,造就了乔布斯。正如那个苹果,残缺不全,却给人以震撼之美,因为残缺的人是最美好的苹果,却被上帝多咬了一口,从而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思索与考量。

残缺也是一种美,虽不如阳春白雪一般高雅无瑕,却亦是一段诗意盎然的旅程,平仄悠扬。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一东西件是完美的,所以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也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但他在残缺中探索,在黑暗的岁月里,他失去了自由,然而他却用笔墨唤醒了沉睡的灵魂。正是由于残缺,正是由于磨难,他才得以锻炼,促使升华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人生的思想,成为一代人对后人的警示,成为历史中不屈于命运抗争的楷模,成为真正的人生大师。

美满之美,美得光鲜夺目,众所周知。

残缺之美,美得低调含蓄,常被遗忘。

水初静,风过,吹皱一池春水。花本艳,雨下,零落成泥碾作尘。风本无心,雨本无形,却带来了缺陷之美。残缺的美,想必是在地坛中冥思的史铁生,用残缺书写美丽,或者是在琴声中升华的贝多芬,用残缺奏响的绝唱!孙子膑脚,却写出了兵法;霍金身残,却探索出宇宙最深处的奥妙;邰丽华身有缺陷,千手观音却令世人刮目相看……

怀想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切,无不说明:残缺也是一种美!

人生多姿,有很多美丽。但残缺,必然是一脉悠悠岁月,一份缕缕年华,一段美妙绝伦的笛声,平平仄仄不断。

我们爱那轮圆月,在寂静中独行,月光燃起片片希望的绿叶,燃起跃动的灵魂,照亮古人与今人。而今日,我只听到了来自苍穹的洪钟之声:残月,亦是一种美!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但是,在只有“我”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而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已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首先提供了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这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前提。“但是”之后是审题立意的重点,在只有“我”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即“我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方面,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这是试题给考生写作提供的真实情境,考生要在此基础上谈自己如何认识和处理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的矛盾。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此”指的是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的矛盾,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如何处理“我”和“我们”两个世界间的关系,从而既获得归属感,又能找寻到自我价值感;在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如何选择。“谈谈自己的看法”,限定文体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的选择,“在只有‘我’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提醒我们不能只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材料又说“而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这告诉我们不能因融入群体而迷失自我。但是材料未涉及“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不可得兼的问题,考生对此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立意】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统一的角度立意:“既要融入群体,又要保持自我”“融入群体而不盲从”“处理好‘我’与‘我们’的关系”。也可以从“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二者不可得兼的角度谈自身的选择,比如习近平选择“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比如屈原选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还可以从当下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角度立意,强调自身发展要与时代要同频共振。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在整体理解材料意旨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和名言警句作为论据。在写作时,可以先设置疑问,提出论题,进而在行文中通过对具体论据的分析,不断提升认识,最后在总结认识的基础上亮明观点;也可以开篇亮明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强调。再者考生的人生经历不同,对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就不会相同,比如独生子女更多的体验到的是自我价值感,缺乏融入兄弟姊妹间的归属感;而非独生子女或许会更多的体验到融入兄弟姊妹间的归属感,偶尔自我价值感会稍有欠缺。再比如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等,他们彼此的人生体验同样不会相同。体验不同思考就不同,但只要紧扣材料来谈如何处理好“我”与“我们”的关系,以此来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均为符合题意。 

解题

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思辨能力,具体体现在考查考生对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处理“我”与“我们”关系的认识与思考。材料分为两部分,“但是”前是著名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这是构思写作的大前提。脱离这个前提来谈“我”与“我们”的关系,在本题中是不成立的。“但是”后是审题立意的重点,指出在“只有我的世界”和“只有我们的世界”里,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不会同时存在,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处理好“我”与“我们”的关系,以达到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目的。材料中的“很难找到”“就会丧失”提醒考生不可沉溺于“我”的世界,也不可泯灭于“我们”的世界。综合起来,就是既要融入群体,又不能迷失自我,在“我们”中保持“我”的相对独立性。据此,本题的最佳立意是:既要融入群体,又要保持自我,这才是个体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 

立意

1.既要融入群体,又要保持自我,这才是个体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

2.融入群体而不盲从,才能在得到归属感的同时不丧失自我价值感。

3.处理好“我”与“我们”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偏题

1.一味地坚持自我,就很难找到归属感。(偏题,只扣材料中一个维度来写作。)

2.融入集体,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偏题,只扣材料中一个维度来写作。)

3.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偏题,脱离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大前提。)

4.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跑题,没有抓住材料中设定的逻辑关系。)

例文

融入集体,勿失自我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若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便很难找到归属感,而融入到我们的世界,又或许会丧失自我价值感。由此可见,既融入我们,又保持自我,才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

一味沉溺于“我”的世界,便很难找到归属感。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天地便小了。一味沉溺于个人的小世界,陶醉于自我的小花园,久而久之,便容易陷入偏执而与集体脱节。如果项羽不那么刚愎自用,而能博采众议、察纳雅言,或许就能避免垓下兵败的悲剧,何至于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和谁一起走。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融入集体,即便有一定的作为,也难免陷入“忧伤以终老”的孤独与寂寞。

融入“我们”,找到归属感,成就大事业。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只有融入“我们”,汇入集体,才能找到归属感,在团结合作和相互激励中汲取力量,行稳致远。当前社会是注重团队合作的社会。国际空间站的建成与使用、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嫦娥五号月球取壤,中国航天人正是靠着团队的力量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我们若能像他们一样,汇入时代洪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何其幸哉。

融入集体而不盲从,才能同时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集体事业最怕“羊群效应”,从众心理导致的盲从对集体事业无益。钟南山在2020年初实地考察后,大胆指出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为国家抗疫争取了时间;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对战机上弹痕少的部位加强防护,增强了英美战机的战斗力,为“二战”胜利贡献力量。融入集体,积极承担责任,或建言献策,让集体取得更大的成就,或提出真知灼见,弥补集体事业某方面的缺漏。团队中这样的人越多,团队的事业才越红火。这正是个体在集体中求取自我价值感的良策。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人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祖国的建设大业为所有“金子”敞开大门。希望我辈学有所成,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建言献策,贡献力量。这样,何愁不能求取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兼得。

 


《高考语文作文考点10:二元关系分析类思辨作文-备战2025年...》添加时间:2025-05-28;更新时间:2025-05-28



相关文章
    2025-05-28-120700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