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官阶大全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 君师者,治之本也 (《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
中书省是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中书省 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 敕 ,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 五花判事 ,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苏州易优阅读写作精华课,(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门下省是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门下省 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 涂归 ,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尚书省 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苏州吴中区小学生作文培训,就来易优悦读
1)吏部 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 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 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4)兵部 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 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 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 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常 ,本作 尝 ,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 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 勋 通 阍 ,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苏州易优阅读写作精华课,(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3、卫尉寺 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 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 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 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 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 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 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四、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 观察使 。这 观察使 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 节度使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 节度使 。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 藩镇 。 苏州吴中区小学生作文培训,就来易优悦读
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 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 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 犯颜强谏 著称的魏征,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 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
五,关于唐朝的宰相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找中小学生语文题库,就搜微信“易优阅读宝”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 政事堂 。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六,品级的具体划分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 三公 等衔。以上所述的 三省六部一台 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 三省六部一台 外的官职,多为闲职。 苏州中考语文提分,就找易优吴老师,针对性强,提分就是快(TEL:181-1815-9898)。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苏州易优语文培训,中小学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尉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唐朝的中央政府有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
内侍省。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 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
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
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 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
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
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 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
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都事十二人,
从七品上。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
吏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二人,正四品上。
郎中二人,正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司封、司勋、考功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户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度支、金部、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礼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祠部、膳部、主客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兵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职方、驾部、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刑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官、比部、司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工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屯田、虞部、水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4。秘书省(掌经籍图书) 设 秘书监一人,从三品。
秘樯偌喽耍铀钠飞稀?br> 秘书丞一人,从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
正九品下。
秘书省下又设有著作局,有著作郎,著作佐郎官职。
5。殿中省(掌天子服御) 设 殿中监一人,从三品。
殿中少监一人,从四品上。
殿中丞二人,从五品上。
殿中尚医二人,正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殿中省下又设有食、药、衣、舍、乘、辇六局,各局有奉御、直长官职。
台
唐有二台,御史太与司天台。
1。御史台(监察机构) 设 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
御史中丞二人,正四品下。
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 设 侍御史六人,从六品下。
殿院 设 殿中侍御史九人,从七品下。
察院 设 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
2。司天台(又称太史局) 设 司天监一人,正三品。
司天少监二人,正四品下。
司天丞一人,正六品上。
主簿二人,正七品上。
主事一人,正八品下。
司天台下设春、夏、秋、冬四官,皆正五品上。
寺
唐有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每寺均设有 正卿一人,正三品。
少卿一人,正四品上。
寺丞二人,从五品/六品。
主簿二人,从七品上。
博士四人,从七品上。
太祝六人,正九品上。
监
唐有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1。国子监, 设 祭酒一人,从三品。
司业二人,从四品下。
监丞一人,从六品下。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2。少府监, 设 正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二人,从四品下。
监丞六人,从六品下。
主簿二人,从七品下。
录事二人,从九品下。
3将作监, 设 正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二人,从四品下。
监丞四人,从六品下。
主簿二人,从七品下。
录事二人,从九品下。
4。军器监, 设 正监一人,正四品。
监丞一人,正七品上。
主簿二人,正八品下。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5。都水监, 设 使者二人,正五品上。
监丞二人,从七品上。
主簿二人,从八品下。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唐朝仍然设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职位,
但很少授予大臣,所以实际上掌握宰相权力的是挂着 同中书门下三品 , 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 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唐代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绯,绿,清等。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四品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高宗上元元年有进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此后遂沿革不变,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
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员可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员袍服纹饰图案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图案。据《唐会要?舆服》: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左右金吾卫饰豸,都督、刺史饰山形纹。德宗时有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执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 袍花 。
唐代官员还有赐紫,赐绯,赐鱼袋之制。所谓赐紫、赐绯,即职事官的品阶还不及三品、五品,为酬其勋劳,赐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荣。赐紫、赐绯之后,通常可长期服用。此外,还有借紫、借绯,即官员的官品低于三品、五品,特许假借使用服三品、五品官服。如中央官出使外邦,地方官都督,刺史官品低的都可以借紫、借绯,但职任满期后,必须缴还,恢复旧有的官服。三品、五品官员随品服又有给鱼袋之制。鱼袋三品以上饰金,五品以上饰银。睿宗景云年间,诏令衣紫者给金鱼袋,衣绯者给银鱼袋,玄宗开元时,还允许退休官员也可终身佩鱼。自此,百官赐紫、赐绯,必兼赐金、银鱼袋。此制,唐人称为 章服 。章服是表示官员身份和地位的,唐人很重视,也常见于诗句之中。如杜甫 朱绂负平生,银章付老翁 ,白居易 一片绯衫何足道,便留朱绂还铃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