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_文学常识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语文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400字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_文学常识

  杏坛风云
  
  随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语文教学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枯燥格局,以其图、文、音、像并茂的优势倍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然而,在这股多媒体教学热流中,由于认识和操作方面的不足,不少语文教师走进了雾区,笔者就身边情况,作了以下总结。
  
  一、先进的教学手段等同先进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改革向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革新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走进课堂,正好顺应时代潮流,为这一重大转变提供了方便。于是好多语文教师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认为有了电脑,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乎一哄而上,趋之若骛,兴致勃勃地投入“多媒体”教学中,乐此不疲,每节课都用多媒体,实际上却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盛行。殊不知,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努力创设学生可以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素质培养三者达到和谐统一。脱离现代教育理论的多媒体语文教学,其实质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可以追求感官刺激,忽略思维训练
  
  多媒体给学生感官提供了生动具体似乎可触摸的形象,因而好多语文教师为忠实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煞费苦心,刻意追求音像并存,图文并茂的感官冲击。在形象逼真的画面里,往往是学生把握了事物本身,但同时也束缚了自身思维的拓展。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强的学科,感官刺激过多,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缩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多文学作品所涵括的文字、声音、图像、颜色、情节等的处理只能得到初步审美要求,却无法更深地让学生去理解作品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多媒体的显示让学生认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作品形象就是“这一个”,从而不愿意再思考,懒得去创造。如教《女娲造人》,多媒体可以借助教学录象展示女娲形象,全体学生依照画面形象都认定“女娲”就是这个样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会是别的形象。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剥夺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权利。语言文字的内涵是丰富的,这也正是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所在,而因为多媒体的运用,学生受画面形象限制并不能更多的进行再创造,长此以往,会渐渐形成一种思维惰性,不再愿意去天马行空,从而缺少主观感受和理性分析,最终导致思维萎缩,严重违背教学规律,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其实,对于艺术性教强的语文而言,更需要的是在文字的表述中品味与领悟,很多情况下需要的恰是一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23;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23-3682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