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 王力
由于应试的原因,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以习题为主,使语文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方式单调化,这进一步加剧了语文课的边缘化的趋势,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渐行渐远。课堂上语文教师教的苦恼,学生学习的情绪不高,精神状态不佳,上课效率低下,而这一切都源于高三语文课堂语文味的丧失,而学生学习兴趣是高三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基础。
一、课前朗读,调动兴趣。
高三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时间、精力有限;对于语文学科,也不是很重视,到了上语文课的时间,学生不是趴在桌子上打盹,就是还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按时进入上课状态,严重干扰了上课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与效率。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的开头就没开好,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学生对将要上的语文课的内容没有什么“期待视野”,也谈不上什么“前理解”。
根据这种现状以及高三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一面是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漫不经心,一面是语文学习任务还相当重,基础知识还不牢固,尤其是许多该背诵的篇目学生还没有背熟。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及时进入语文上课状态。在上课前的5分钟,要求语文课代表组织,全班进行合唱式的齐声朗读的活动。朗读的主要材料就是初、高中语文教材1——6册的古诗文,尤其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名篇。从初中第1册开始到高中第6册,这样反复循环进行,直到背熟。这个活动一开始需要语文教师的督促,等养学生成习惯以后,交给语文课代表负责组织,学生也会自觉参与,不再需要督促。这种临时性的朗读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与国家教育部倡导的经典诵读活动要求相一致;二是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三是可以改变学生在上课前的昏昏欲睡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到上语文课的状态;四是可以解决学生对上过的名篇名句背诵不到位的问题,督促他们熟悉、背诵,对高考默写也是一种促进;五是让学生反复涵咏语文课文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增强自觉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他们对语文的态度。从实践来看,学生是很喜欢朗读的,有时读一篇还嫌不够,一读不可收拾,彻底改变了上课前的精神状态。
二、善用情景,培养兴趣
现在高三的语文课大多是以应试为中心组织教学,而缺少语文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情境可以利用,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找回久违的语文味。记得有一年带高三,那天恰逢立春,但教室外面依然是大雪纷纷,我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就临时改变了原先准备好的上课流程,就对学生说,请大家集体朗诵一下毛泽东那首很著名的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随着我给学生的提示,学生朗朗的书声飘出了窗外,与外面银白的世界融为一体,久久地回荡在天地之间。他们在朗诵时也是心领神会,面对此时此景,有我对他们的鼓励,也有对对他们的祝愿。尽管春天就在眼前,但严寒依旧,他们还需要不懈地坚持,更重要的是,待到春暖花开之时,但愿他们每个人都已胸有成竹,自己也能成为万千灿烂春花之中开得最美的一朵。读着毛泽东的词,学生此时已是情绪盎然,仿佛教